江苏省南京江北新区七里河中学教师进行专题研修活动。学校供图“听听感动,想想激动,回到现实还是一动不动”是对当下一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状态的真实写照。一些教师“只是心动却很少行动”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否则,不管是教师的专业发展,还是教育教学改革都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校长要多站在教师的立...
不久前,一名班主任在家长微信群中因情绪失控而发表了过激言论,直接影响了教师的职业形象和家校关系。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提醒我们要更加关注教师的情绪管理和职业幸福感。研究表明,教师的情绪管理水平与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工作满意度密切相关,能进行良好管理情绪的教师通常在...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对学校而言,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文化资源,不仅能够丰富教育教学内容,还能培养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这一过程中,校长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应当具备讲深用活当地文化的能力。然而,有些校长并不重视文化涵养,特别是一些校长在上级来调研检查时,只是机械...
师范院校是教育的“母机”,是教师的摇篮。将人工智能素养融入师范生培养全过程,有利于适应数字时代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现实需要。师范院校应顺势而为,从数字教育底座、培养模式、师资共同体、智能测评系统等方面谋划用力,成为数字时代人工智能素养培养的先锋队和领头羊。1 建设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培养的数字教...
我国西部地区在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不仅面临着教师专业发展资源有限的难题,也面临着优质师资供给的困境。以数字化赋能,加快推动构建完善的师范生培养体系,更好地塑造师范生成长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理论力、实践力、创新力,将进一步增强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战略主动,形...
教材是教育教学的关键要素、立德树人的基本载体,也是传播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依托。根据国家教材委员会统一部署,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教材修订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法治教育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作用和重要价值。青少年法治教育对培养青少年的法治意识、法治思维和法治行为习惯具有重要意义。法治教育不只是一般的普法活动,更是培养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的系统工程,...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放眼全球,任何一个教育强国都是高等教育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突出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导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这一重要论述启示我们,应以全面推进教师梯队发展为抓手,营造教师成长的良好生态,从机制、肌理、结构和保障等方面,全方位提升教师队伍水平,丰盈优秀教师...
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要部署,为当前深化区域教育综合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区域教育综合改革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新征程,深化区域教育综合改革要全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坚持守正创新、系统集成、突出重点,善于打破传...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增长,成为就业工作的重点群体。构建大中小一体化生涯教育体系,从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学会选择、主动适应变化入手,实现个体需求与国家需求的一致与统一,是解决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就业难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从培养供给体系的角度看,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主要面临三大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将非遗资源融入学校美育实践,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师生美育素养、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新文化的重要渠道。非遗资源具有鲜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色非遗彰显了民族智慧和历史文明,其积极健康的文化元素和人文场域具有鲜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承 金(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党委书记)4月23日,光明日报教育周刊《AI与教育》栏目刊登《人工智能时代,未来教师数智素养不可或缺》一文,深度关注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教育,引发了笔者的强烈共鸣。近期,教育部等九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提出要...
作者:朱旭东 徐沛缘(分别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正全面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方式,也深刻地影响到教育领域,包括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其专业发展应该与时代进程紧密...
高校就业育人成效直接关系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关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生态、新格局。笔者认为,只有提升就业育人成效,树立正确就业、择业观,才能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培养青年学生的择业新观念,应立足于高校办学大方向,将就业育人融入高校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整体布局。随着技术迭代与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