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教育
学苑创造

当前位置: 首页>>招考>>考试大家谈

2013年高考试卷分析:语文——稳中有变 凸显基础

时间:2014-11-03 14:09:02来源:本站
武鸣县武鸣高级高中 阮丕南
 
     今年广西高考跟往年一样沿用了全国Ⅰ卷(大纲卷),但语文科平均分比往年低近九分。笔者认为,今年高考语文试卷同往年相比,在考试内容范围、试卷结构、题型设置方面较为稳定,题目难度中等,注重考查考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具备的语文能力。仔细分析会发现,题目在稳定中已然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非但没有偏题、怪题,并且题目设置也较为平常、生活化。部分考点与往年略有不同,即使是与往年相同的考察内容,设置上也显得较往年简单、基础。总体来说,整套试卷较往年显得容易、亲切。或许正是这些变化,不少考生在这么“简单”、这么“实际”的题目面前,发觉备考时训练得娴熟的答题招数用不上了,这应该是造成今年高考全区语文平均分校往年低的一个原因。
     一、语文基础题稳定占主导,凸显生活化、人文性
     第一大题4道小题在内容、形式、答题要求、题序等方面较为稳定,考生感到“熟悉”“亲切”。稍微有变化的是题目突出生活化、人文性。比如:第1题考查字音,相较于往年的“抵牾”“桧柏”“饕餮”“巨擘”“补苴罅漏”“吐蕃”等偏涩的词语来说,选用的汉字更为常见。又如,第2题考查成语“历历在目”“处心积虑”“求全责备”“出神入化”都是日常读物中常见的或人们交往中常用的,这对学生学习语文注重积累而不要求偏求怪起着很好的导向作用。再如,第3题考查学生辨析语病的能力,与现实社会的结合最为严紧的,选项A、D分别涉及美国波士顿马拉松比赛中的爆炸事件和西班牙、希腊两国深陷债务危机困境,很显然,命题人除了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还引导考生注重关注世界、关心时事。
     二、文言文阅读题难度降低,文言虚词重新入题
     在今年的语文试题中,文言文阅读题选取的材料仍然是人物传记,题目类型不变,考查内容仍是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文段信息的筛选、文章内容的把握和文言句子的翻译,难度降低,考查侧重点有所变化,增加了文言虚词的考查。
     首先,文言文阅读难度降低体现在翻译题上。比如,从阅读材料中选摘出来要求考生翻译的两个句子“六月庚子,循晨造面津,命三军入城乃食”“由是威惠沾洽,奸盗不起,乃至城门不夜闭,道不拾遗”,与现代汉语说法相差不大,这两句文言句子没有包含晦涩难懂的文言语法。而去年的文言句“愿选将设备”与前年的文言句“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和“浩招辑流亡”,句中加点的字词(短句)或有古今异义词,或为词类活用现象,或是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特殊句式,翻译起来有一定难度。显然,今年的翻译题考查的只是对重点实词意义的理解和句意的把握,不再以繁琐、难懂的文言语法来为难学生。
     其次,文言虚词重新列为考查对象是今年文言文阅读题最大的变化。在第8题的“对加点词的理解”中出现了虚词“遂”,在要求翻译的两个句子中出现了“乃”“乃至”两个虚词,在评分依据中明确把对这两个虚词的准确翻译列为得分点。一般文言文虚词不影响到文句的基本意思,但它会影响到表达的准确、生动、连贯、感情,而这恰恰是高中新课程语文教育的追求。
     三、现代文阅读侧重考查对文章的情感理解与体验
     今年现代文阅读题的变化也很明显。首先,四道题中有三道题对答题要求明确提出了“请简要分析”的要求,命题意图强调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考查考生的思考和创新思维。其次,侧重于文章情感理解与体验的考查,抛弃了“作用题”,可以说,这是现代文阅读最根本的变化。从设题来看,第16、17题直接提问“鼓声唤起了我哪些感悟”“我表现出哪些感情变化”。另外,第14题的“解释两句话的含意”和第15题回答修辞手法时,实际都涉及文章的思想情感,而关于谋篇布局、选截材料、详略述写等类型的“作用题”则没有出现。反观往年,“作用题”是必不可少的,如2011年的第14题“‘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一句单独成段,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2012年的第17题更直接问“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文章一般都包含三个方面的因素:写作内容、写作技巧、作者思想感情。作者思想感情是文章的灵魂,写作内容与写作技巧是为作者情感服务的。所以,阅读文章,抓住了文章的灵魂,对写作内容与技巧的理解也就不会失之太远了。由此看来,今年如此设题,更显科学。
      四、作文材料形式稳定,立意更需思考
      今年作文材料内容源于生活,贴近生活,起到了引导学生关注、思考社会现实的作用。作文材料不再以寓言故事或漫话的形式出现,而是直接截取现实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或事件,让考生思考、分析、感悟。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作文的立意需要向纵深思考,不能只从材料的某个人物角度出发,而要整合材料中多个人物及其关联来确定。如果只从尚先生的角度考虑,会在“救灾”“善良”“慈爱”“大义”等方面立意;如果只从年轻人角度考虑,则会在“感动”“改错”“拾金不昧”等方面立意。这样的立意都不是切合材料寓意的。尚先生与年轻人是因“爱”而联结在一起,尚先生是爱的散发者,年轻人是爱的感染者,因此最佳的立意应该是“爱心可以传递”“善良最具感染力”等。今年的高考作文,再次体现了语文的外延即社会生活的大语文观念。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