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莫迪亚诺摘得诺奖桂冠 回顾曾获诺奖的15位法国籍作家 10月9日晚,法国著名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摘得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桂冠,他被法国评论界誉为是当今法国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著名法语翻译家柳鸣九在接受人民网文化频道记者采访时认为,莫迪亚诺是法国“新寓言派”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欧洲向来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出现的核心区域,法国作家更是诺奖常客。为何诺奖如此青睐“法国作家队伍”?据《文汇报》报道,大致有两个原因:一是,法兰西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源泉之一,而法国当代文学坚持追求和创造,引领了多次文学潮流,法国作家以文学立命,不受外界诱惑地坚守文学本身的东西,这种坚守打动了诺奖评委;二是法国政府在文化传播上的积极扶持,通过各种举措推荐优秀的本土作家,使得他们不用走出书房,就能赢得全世界的读者。 下面,就来细数一下曾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15位法国籍作家。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资料图) 1、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授奖词:2014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帕特里克·莫迪亚诺,以表彰他“对不可捉摸的人类命运的揭示”。 人物小传:法国“新寓言派”杰出代表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1945年7月30日出生于巴黎西南郊布洛涅——比扬古的一个富商家庭。父亲是犹太人,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走私活动,战后在金融界工作,其母为比利时籍演员,他有个哥哥吕迪,但不幸早逝。莫迪亚诺自幼喜爱文学,10岁写诗,十四五岁便对小说创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1965年他在巴黎亨利四世中学毕业,后入巴黎索邦大学学习,一年后辍学,专事文学创作。 莫迪亚诺1958年发表的处女作《星形广场》就是这一社会现实的反映,该作品获罗歇·尼半埃奖,后又获费内翁奖。他还写有《夜晚巡逻队》、《环城大道》、《家庭手册》、《凄凉的别墅》和《黑店街》等等作品,并与路易·马勒共同创作过电影剧本《拉贡勤·吕西安》。其中《环城大道》和《暗店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分别荣膺法国两项享誉最高的文学奖: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和龚古尔文学奖。从此莫迪亚诺成为一名不负众望的著名小说家,他的每一部作品的出版在法国均引起巨大反响。他被人称为是“新寓言”派代表作家,对这派作家作品的探索和研究当今人的存在及其与周围环境、现实的关系,莫迪亚诺在许多作品中都反映了这方面的内容。作品文笔纯正、完美、锋利、自制,语言简明流畅、优美稳健、诙谐幽默、富有寓意。 让-马里·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 (资料图) 2、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让-马里·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 授奖词:标志文学新开端的作家,作品有诗意的创新,感性的痴迷,对文明主宰下的人性上下求索。 人物小传:法国文学界“法兰西三星”之一 勒克莱齐奥(1940年4月13日-),生于法国尼斯,持有法国和毛里求斯双国籍,著名法语作家,是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与莫迪亚诺、佩雷克并称为“法兰西三星”。 随着其第一篇小说《诉讼笔录》(1963)的出版而一举成名,直到1970前后,其作品仍带有“新小说”的痕迹,基本以探索人性疯狂为主题,之后,受其家族起源,自己游历及对美洲印第安文化的喜爱,作品开始以寓言,幻想为主题(《沙漠》《寻金者》),题材涉及儿时回忆,自传及家族历史等(《非洲人》)。最近以来,他写作出版了四十多部著作,包括小说,随笔等。 2008年10月9日,他因为“将多元文化、人性和冒险精神融入创作,是一位善于创新、喜爱诗一般冒险和情感忘我的作家,在其作品里对游离于西方主流文明外和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性进行了探索”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高行健 (资料图) 3、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 授奖词:其作品的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和艺术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 人物小传:首位获诺奖的华语作家 高行健(1940- ),法籍华裔剧作家、小说家、翻译家、画家、导演、评论家。1962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专业,1987年移居法国,1997年取得法国国籍。 因“其作品的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和艺术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而荣获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并因此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华语作家。直至2010年,他的作品已经被译为36种文字。代表作有小说《灵山》、《一个人的圣经》,戏剧《绝对信号》、《车站》等。 克洛德·西蒙 (资料图) 4、198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克洛德·西蒙 授奖词:在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描写中,把诗人、画家的丰富想像和对时间作用的深刻认识融为一体。 人物小传:法国新小说派代表 克劳德·西蒙(1913年10月10日-2005年7月6日),法国新小说派代表作家,198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及成名作《弗兰德公路》。 1913年10月10日,西蒙生于当时的法国殖民地马达加斯加首府塔那那利佛。四岁时父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他随母亲去法国东比利牛斯省的佩皮尼扬镇。在那儿上了小学,随后就读于巴黎著名的斯塔尼斯拉斯中学,并曾随著名的法国立体派画家安德烈·洛特学画。毕业后赴英国去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攻读哲学和数学。 让-保罗·萨特 (资料图) 5、196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让-保罗·萨特 授奖词:他那思想丰富,充满自由气息和找来真理精神的作品,已对我们时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物小传:一生中拒绝接受任何奖项 让-保罗·萨特(1905年6月21日-1980年4月15日),法国哲学家、作家,存在主义哲学的大师,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其代表作《存在与虚无》是存在主义的巅峰作品。 让-保尔·萨特一生中拒绝接受任何奖项,1964年,他凭著《呕吐》(或译作恶心)一书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是他主动回绝该奖项,成为第一位拒绝领奖的诺贝尔奖得主。在战后的历次斗争中都站在正义的一边,对各种被剥夺权利者表示同情,反对冷战。 圣琼·佩斯 (资料图) 6、196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圣琼·佩斯 授奖词:由于他高超的飞越与丰盈的想像,表达了一种关于目前这个时代之富于意象的沉思。 人物小传:一位语言的魔术师 圣琼·佩斯,(1887年5月31日-1975年9月20日),法国诗人和剧作家。他于196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为“由于他高超的飞越与丰盈的想像,表达了一种关于目前这个时代之富于意象的沉思”。 阿尔贝·加缪 (资料图) 7、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尔贝·加缪 授奖词: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 人物小传:“荒诞哲学”代表人物 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1913—1960),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奖获奖作家之一。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 (资料图) 8、195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弗朗索瓦·莫里亚克 授奖词:因为他在他的小说中剖析了人生的戏剧,对心灵的深刻观察和紧凑的艺术。 人物小传:嵌在法国王冠上最美丽的一颗珍珠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1885年10月11日-1970年9月1日),法国小说家,195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里亚克在法国波尔多出生,1905年在波尔多大学文学系毕业。他的主要作品有诗集《握手》、小说《爱的荒漠》等。 莫里亚克是一位富于正义感的作家,他勇于跳出宗教樊篱,站在正义和进步的一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人,他参加了法国地下抵抗运动,战后,成为最杰出的记者。在政治上,他积极支持戴高乐,维护民族独立,曾获“荣誉团大十字勋章”。戴高尔高度评价他,说他“一直忠于法国,选择了法国”。莫里亚克具有多方面的,他既是小说家,又是诗人、戏剧家、文学评论家。他辛勤写作一生,留下了一百多卷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1970年莫里亚克去世时,戴高乐将军在唁函中赞誉他“代表了法国文学的精萃,是嵌在法国王冠上最美丽的一颗珍珠。” 安德烈·纪德 (资料图) 9、194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德烈·纪德 授奖词:为了他广包性的与有艺术质地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他以无所畏惧的对真理的热爱,并以敏锐的心理学洞察力,呈现了人性的种种问题与处境。 人物小传:思想影响了西方整整三代人 安德烈·纪德(1869年11月22日-1951年2月19日),法国著名作家。保护同性恋权益代表。主要作品有小说《田园交响曲》、《伪币制造者》等,散文诗集《人间食粮》等。 194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为了他广包性的与有艺术质地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他以无所畏惧的对真理的热爱,并以敏锐的心理学洞察力,呈现了人性的种种问题与处境” 。纪德的思想影响了西方整整三代人,成为西方在现实的压抑下痛苦地追求真诚和自由的心灵后必不可少的重要参考。 罗杰·马丁·杜·加尔 (资料图) 10、193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杰·马丁·杜·加尔 授奖词:由于在他的长篇小说《蒂博一家》中表现出来的艺术魅力和真实性。这是对人类生活面貌的基本反映。 人物小传:作品反映人类生活面貌 罗杰·马丁·杜·加尔(1881年3月23日-1958年8月22日),法国小说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发表了两篇小说:《成功》(1910年)、《让·巴洛瓦》(1913年)。1916年回到巴黎,从事戏剧活动。1920年春天开始酝酿长篇巨著《蒂博一家》,《蒂伯一家》共八卷——《灰色笔记本》、《教养院》、《美好的季节》、《诊断》、《小妹妹》、《父亲的死》、《1914年夏天》、《结尾》,从1922年开始写作,直到1940年全部完成。1937年以《蒂博—家》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由于在他的长篇小说《蒂博一家》中表现出来的艺术魅力和真实性。这是对人类生活面貌的基本反映。” 亨利·柏格森 (资料图) 11、192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亨利·柏格森 授奖词:因为他那丰富的且充满生命力的思想,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光辉灿烂的技巧。 人物小传:因《创造进化论》获诺奖在西方哲学史上罕见 亨利·柏格森(1859年—1941年),法国哲学家,文笔优美,思想富于吸引力。 从中学时代起便对哲学、心理学、生物学发生兴趣,尤其文学。他反对科学上的机械论,心理学上的决定论与理想主义。他认为人的生命是意识之绵延或意识之流,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成因果关系的小单位。他对道德与宗教的看法,亦主张超越僵化的形式与教条,走向主体的生命活力与普遍之爱。其写作风格独特,表达方式充满诗意。代表著作有《创造进化论》、《直觉意识的研究》、《物质与记忆》等。 1927年,柏格森因他的《创造进化论》一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在西方哲学史上是罕见的。 阿纳托尔·法朗士 (资料图) 12、19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纳托尔·法朗士 授奖词:博学、富于幻想,清澈迷人的风格,还有他融合讽刺和热情所产生的神奇效果。 人物小传:一位真正的文坛宗师 阿纳托尔·法朗士(1844-1924)法国作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本名蒂波·法朗索瓦,生于巴黎一书商家庭。“法朗士”是他父亲法朗索瓦的缩写,又因他爱祖国法兰西,帮以祖国的名字作为自己的笔名。 少年时的法朗士经常替父亲编写书目、图书简介等,置身于书海之中。187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金色诗篇》,尔后以写文学批评文章成名;1881年出版《波纳尔之罪》,在文坛上声名大噪。以后他写了一系列的历史题材小说。由于受法国唯心主义历史学家列南的“人类永远也不能接近真理”的影响,他的这些作品均流露出历史循环论、社会改造徒劳无益论的悲观情绪,但更多的是充满对社会丑恶的嘲讽和抨击。法朗士的散文平如秋水,含蓄隽永,韵味深长。
罗曼·罗兰 (资料图) 13、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 授奖词: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 人物小传:用音乐写小说 罗曼·罗兰,1866年生于法国克拉姆西。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 他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不屈的斗争,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他的小说特点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 1915年,瑞典文学院宣布这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罗曼·罗兰。这个已经被当时的法国抛弃的人,在得知自己获奖以后,答复说“这个荣誉不是我个人的,他是属于整个法兰西人民的。如果这个荣誉有助于传播使法国在全世界受到热爱的各种思想,我感到幸福。”
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尔 (资料图) 14、19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尔 授奖词:他的诗作蕴涵之清新创造性与真正的感召力,它忠实地反映了他民族的质朴精神,加上他对普罗旺斯语言的重要研究。 人物小传:诗作蕴涵清新创造性 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尔(1830-1904)法国著名诗人,190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叙事长诗《米瑞伊》(1859)是他的成名作。其他诗集有《黄金岛》、《浪漫诗》等。
苏利·普吕多姆 (资料图) 15、19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苏利·普吕多姆 授奖词:他的诗歌作品是高尚的理想主义、完美的艺术的代表,并且罕有地结合了心灵与智慧。 人物小传:一位思辨诗人 苏利·普吕多姆(1839年-1907年),法国第一个以诗歌著称的天才作家。原名勒内·弗朗索瓦·普吕多姆。苏利·普吕多姆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普吕多姆从抒情诗转而创作哲理诗又最终转向散文,他认为自己是在转向更有意义的工作。 普吕多姆早年学习理科,后转向文学。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颇有争议,一般认为,列夫·托尔斯泰、易卜生或者是左拉都比其更有资格问鼎首届诺贝尔文学奖,但是诺贝尔本人对于现实主义的偏见和对于理想主义的偏爱使得普吕多姆出人意料地压倒了这些大师而获得了新创的这一大奖。(陈苑) (本文参考:文汇报、凤凰网读书、大公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