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教育
学苑创造

当前位置: 主页 > 聚焦.专题 > 聚焦 >

教育实干家——记玉林北流市教育局局长李如权

时间:2013-07-02 01:41来源:广西教育
本刊记者  蒙秀溪 何世明  欧金昌  韦 力   通讯员  刘军海
 
        初见李如权,就觉得他是一位儒将,文质彬彬,温文尔雅,而交谈之中,他的语速总是不快不慢,既保证你能听清,又让你感觉舒坦,如沐春风一般。这不禁让人联想起古代的书生形象。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看似文弱的教育局局长,却以他的实干精神在北流市教育系统刮起一股旋风,使北流市教育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取得了一项又一项骄人的成绩。
 
把调研做扎实
        李如权参加工作近30年了,期间先后担任过高中教师、法院办公室主任、镇长、镇党委书记,2006年6月起担任玉林北流市教育局局长,至今已是第7个年头。在工作中,追求实干的他逐渐形成调研出决策的工作理念。他告诉记者:“我坚持把调查研究作为决策的前提,经常带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市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教育资源情况、学校布局、校舍建设、城乡学前教育未来发展方向、教育用地需求情况和师生的教育幸福感等,这使我科学决策、总揽全局的能力不断提高。”        
        是的,李如权重视调查研究工作,他通过“一年一个课题,一年一项攻坚”的扎实调研,对北流市的教育状况既有全局把握,又有细节考量。2006年,他通过深入调研了解学生上学难的情况后,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发起捐资助学活动;2007年,通过深入调研了解教育资源情况,提出“一整合二改造三扩建四置换”的教育布局调整策略(比全区实施教育布局调整提前了3年,目前有关项目基本得到实施);2008年,通过深入调研了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情况,提出“每镇办2-3所农村寄宿制小学”,全市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90多所的目标;2009年,通过深入调研了解城区学校大班额、入学难情况,向北流市人大常委会提出了关于编制城区学校发展规划建议,同年市人大代表会议作出《关于制定北流城区学校发展规划的决议》,加快了城区学校建设的步伐,改善了大班额、入学难的问题;2010年,通过深入调研,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市实施“幸福教育工程”;2011年,通过深入调研,探索学校德育新途径、新模式,在全市开展声势浩大的学习践行《弟子规》活动;2012年,通过深入调研,实施“高中教育建设年”活动,重点建设铜州高中、北流三中新校区和明瑞中学高中部等项目,增加了5000多个优质高中学位。 
        这就是李如权实干精神的具体表现,对于教育一线的情况,他从不满足于读材料、听汇报,平日里再忙,也要抽空到基层学校去调研,了解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推进北流教育稳步健康有序地发展。他始终相信,办好教育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坚实地前进,才能出实效有成绩。
        教育是李如权心里的头等大事,“教育是最大的民生”“群众利益无小事”这样的话语他常挂在嘴边。多年来,他坚持这一信念,怀着倾情为民之心,走基层,访群众,倾听基层群众、师生的呼声,广泛征求群众、师生的意见,帮助他们解决热点、难点问题。

李如权到学校调研时接受核园小记者的采访。

让捐资助学蔚然成风
       清湾初中原本是一个校园狭窄、设施落后的学校。2008年10月,该校迎来60周年校庆。这一天,该校收到来自校友530多万元的捐款。之后,该校又收到清湾镇扶助慈善会捐助的600万元以及其他行业捐助的402万元,前后共计1539万元。该校利用这笔捐款,对学校进行了大改大建,如今,清湾初中的面貌焕然一新,建成了2幢教学楼、1幢学生宿舍楼,以及学生食堂、风雨球馆、孔子广场、运动场、塑胶跑道等教育设施,建筑面积共18900平方米。行走在新校园中,可以看到孔子像、状元亭、将军阁、景观池、文曲桥、名木廊等景观,还有香樟树、桂花树、细叶榕等大量花草树木,优美的校园环境让人流连忘返。一位学生告诉记者:“学校的环境很漂亮,各种设施也很齐全,能够在这里上学我感到很幸福!”                      
         清湾初中的改变离不开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和支持,更离不开李如权所力推的捐资助学行动。为了发动外出经商的北流同乡为家乡的教育做贡献,李如权先后到广州、深圳、东莞等地进行宣传,跑遍了广东地区。清湾初中校长黄上桂深有感触地说:“为了宣传我校的60周年校庆,为我校新校区建设筹措资金,李局长利用双休日跑深圳、过东莞、上广州。星期五下了班才从北流出发,到达目的地已经是深夜,第二天一早就开校友会,从一个城市赶往另一个城市,马不停蹄。星期天李局长又要赶回局里上班,把睡觉休息的时间都放在车上了。没有一个人不为李局长所感动的。”      
       在李如权的感召下,北流市的捐资助学行动一发不可收拾,广州、深圳、南宁等地的北流人纷纷慷慨解囊,捐资助学蔚然成风,犹如一股洪流推动着北流教育大踏步向前迈进。而且,这股潮流“愈演愈烈”,至今还未曾停歇过。2012年,北流市捐资助学再创佳绩:通用公司董事长黄向平、皆用公司董事长黄向东先后为清湾中龙小学、清湾初中捐资180万元、350万元,分别用于建设中龙小学教学楼和清湾初中孔子书院、景观池、塑胶球场等;3月10日,北流市企业家“助学之旅高中行”活动在北流高中拉开序幕,对209名品学兼优贫困高中生进行资助;3月30日,世界广西同乡联谊会主席李生捐资助学50万元;4月11日,玉林市视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肖家杰为明瑞中学高中部捐资100万元;广州华闻图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夏照清向实验中学捐赠价值100万元的图书;北流市皮革制品协会会长李惠寿、副会长曾鸿基共同向实验中学捐资100万元建设景观池;广西八桂慈善扶助会向实验中学助学基金会捐资20万元……北流市的捐资助学以“参与人数多、募集资金数额大、资助面广、行为规范有序、钱款发放及时”五大亮点,使其成为广西“捐资助教第一县(市)”。
       在李如权的倡导和努力下,“有钱就要帮教育”已成为北流人的一种共识,捐资助学已成为北流人富起来后的自觉行动,有力地推动了北流教育的快速发展。“我们既要让每个孩子都能读上书,更要让孩子们在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里读书!如今的北流教育,已经由‘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我们正朝着让孩子们上好学,念好书的目标大踏步迈进!”李如权颇为自豪地说。

李如权视察清湾镇初中新校区新建成的教学楼。

使教育基础得以夯实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建筑如此,教育亦如此。采访中,李如权常对记者说,要建好教育这幢大厦,必须要有一个坚实的基础。他如此说,也是如此做的。在任职的数年中,他通过多种措施,踏踏实实地夯实了北流教育的基础。
      李如权认为,打实教育基础首先要合理安排、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努力缩小城乡间、区域间、学校间的发展差距,确保整个市域教育的公平发展,实现教育事业的整体均衡。在他的领导下,北流市以“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为出发点均衡配置教育资源。首先,以夯实学校办学基础为出发点,逐步实现办学条件的均衡。2006年以来,该市实施中小学校安工程项目298个,总投入14334.80万元。同时,该市通过捐资办学,筹措办学资金7000多万元,用于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其次,加快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先后投入近5000万元加快推进“数字校园”建设。第三,开展教师安居工程建设。2011年2月,该市在六靖镇调马开发区试点建设农村教师限价商品房,限价房销价不超1350元/平方米,2012年又计划投入1900多万元建设公共租赁教师住房250套。第五,大力调整中小学校布局结构,新建、扩建、迁建和改造学校一批。通过多项工程的实施,目前,北流市教育基本实现了均衡发展。
       除了均衡资源配置之外,李如权还努力建设一支适应农村教育发展的师资队伍,扎实提高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为扎实提高农村艺术教育师资水平,他大力推进两项工程:“星火工程”和“燎原工程”。“星火工程”是一项“艺术教育名师工程”,主要培训中小学艺术类骨干教师,目的是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工程具体实施办法是,一是安排艺术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如外出听课、参加研讨会等);二是创造机会(如上示范课、评课、进行教材分析、作专题讲座等),让艺术教师发挥他们的潜能和提高影响力;三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定期将艺术教学骨干送到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师范大学艺术系等高等院校进修深造,同时,邀请专家到北流上课。工程推行以来,成效显著,接受培训的对象中有1位成为“园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2位成为自治区级培养对象,部分教师走上了学校领导岗位,共培养了100多名艺术骨干教师。
       “燎原工程”的培训对象是全市广大艺术教师,核心内容是由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送教下乡,通过以点带面的培训,大面积提高全市艺术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与水平。工程实施开始,北流市就选派艺术骨干教师,以镇为单位、以镇中心校为培训点进行包干式艺术师资培训,培训形式有送课下乡、开设理论讲座、组织集体备课、教学案例现场剖析、现场答疑等。另外,北流市每年还选派20名有教学经验的城区学校艺术教师到边远山区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直接面向农村学校的学生进行艺术教学,组织农村学校艺术活动,辅导、帮带和培训受援学校的兼职艺术教师,培养后续力量,有力地推动了该市城乡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协调、均衡发展,教育质量得到较全面的提升。
       实干出成绩。李如权以实干精神成就了北流的教育事业,也铸造了北流教育的灵魂。我们相信在将来的发展中,在这位实干家的带领下,北流市的教育一定会收获越来越多的鲜花和掌声。

李如权(中)与城东初中学校领导一起研究改造扩建规划图。
顶一下
(11)
64.7%
踩一下
(6)
35.3%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