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各地高考录取结果纷纷出炉,各高校开始寄出录取通知书。比起往年录取通知书低调实用的风格,今年许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花样翻新、极具个性化,不仅打破了传统定义,还附加了更多宣传学校、吸引生源的功能,拉近了高校与新生之间的距离。录取通知书是新生认识学校的“第一张名片”,下面让我们一同进入高考录取通知书“大比拼”吧。
创意“大比拼”
复旦大学录取通知书上手绘“校园生活指南”
昨天,本科一批次录取的高校陆续寄出录取通知书。今年复旦寄出的信封里,除了通知书外,还多了一本生动的《复旦生活指南》手绘书,由2012届哲学学院毕业生周颖设计制作,可说是一份来自学长的“特殊礼物”。
《指南》共包括“复旦本部地图”、“附近公交”、“周边美食” 、“附近超市卖场”等12部分共20多页,全部绘有可爱的卡通形象。“在线网络”栏目中,学校线上图书馆、在线课堂、一卡通查询、信息化校园等全部列明,让学子还没报到已与校园“联网”。值得一提的是,《指南》为外地来沪学子考虑周到,“上海地铁线路图”、“上海部分景点”等多图齐备,在“到复旦交通”栏目中,从各大机场、火车站到校的线路一一标明,这一页左上角,穿着红裙子的卡通小人举起方方的大牌子:“条条道路通复旦,我们在这里等你”。
郑州大学录取通知书背面张海亲笔的《郑大赋》 “通知书背面竟然是大家张海亲笔的《郑大赋》,太惊喜了!”郑大新生陈艺童拿到录取通知书后,捧在手里反复阅读了好几遍。这篇深深吸引他的赋文,其创作和书写均出自大家之手:一位是三届黄帝祭祖大典祭文起草者、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保国,一位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郑州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海。 “作为地处中原的主要学府,郑大所承担的不仅仅是中原复兴的责任,还肩负着一个民族复兴的梦想。”在谈到《郑大赋》的含义时,王保国说,《郑大赋》表达的就是这份责任意识,这篇赋分为三部分,一是展现郑大的自然环境,二是叙说郑州大学的丰厚历史滋养,三是谈郑州大学的精神追求。
校园公交“小白”迎来了“小青”,“南大门”迎来了姊妹“北大门”……随录取通知书一起寄到新生手中的还有手绘地图、新生报到指南、助学贷款申请说明等。它们当中,最亮眼的便是小清新手绘地图了,“相当于一份生活指南啊,去哪儿购物、在哪儿吃饭、上哪儿看病,一目了然。”
陕师大录取通知书“写手”包括八旬书画家,被誉“最值得珍藏” “如果收到陕西师范大学的通知书请珍藏吧!因为它是全国唯一用毛笔手写的通知书”,近日一篇微博在网上蹿红,陕西师范大学官方微博回复:当淘宝体招生广告开始充斥网络,当许多录取通知书印刷得格外精美而奢华,师大,还是坚持手工书写每一份通知书。朴素总把真意寄托,师大为你把美好定格! 手写通知书始于2007年 昨日上午,陕师大官方微博主编张小东老师表示,陕师大在2007年就开始正式推行用毛笔书写本科录取通知书,每年都要发出4000余份。这一做法突出了该校教师教育的办学特色,彰显了学校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学术氛围。特别是从今年开始,专门邀请组织该校书画研究会的一批离退休老教授和书画家题写通知书,让通知书的书法艺术性进一步增强,更具有收藏意义。 “写手”年龄最大80岁 陕师大今年要发4570份录取通知书,老教师们从7月9日就开始忙碌了,目前已写完2200余份。
最年长的文占绅老师今年已经80岁高龄,但一写几小时,他却并不觉得累,“从清末开始,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就都是手写的,这些年科技发达了,大家都用电脑了,但用毛笔手写录取通知书,能让学生们在接触大学生活的第一步就感受到学校的校园文化和我们的传统文化,值得我们坚持。”
西南政法大学新生录取通知书使用二维码
二维码通知书很“潮“ 昨日,记者在西南政法大学招生办公室看到了这份很“潮”的录取通知书,在录取通知书的右下角有一个二维码,只要用手机一扫,学生就能得到和自己相关的各项信息。 “现在通讯工具很发达,我们希望让学生更迅速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西南政法大学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副主任胡华告诉记者,以前学生要查找自己的专业、辅导员、新生QQ群等信息,必须上网搜索,“现在有了二维码,用手机一扫就清楚了”。
胡华表示,这是该校首次尝试用二维码,今后可能会在二维码中加入学生须知、寝室号、室友等信息,希望新生借此提前了解大学生活。
小小通知书 长长历史链 小小通知书,见证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折射出时代的特征。记者看到多所高校不同年代的录取通知书,有些内容持续未变,如转移党、团关系,迁移户口。 如果说原来的通知书仅有通知功能,现在的通知书会带有更多的温情因素在内。通知书上有学校简介,有学校的校歌和校训,这些都是对学校有形无形的宣传。 1950年 也可转户籍 1952年9月南京大学正式成立并独立招生的首批录取通知书。上面写着“住校者需缴户口迁出证,不住者缴户籍证明书” 1960年 还需粮油票 1960年,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通知书,特别要求考生在办理好户口迁移的同时,还要办理油粮关系介绍信。这是当时几乎所有高校的做法。 1970年 久违的这张纸 1978年,恢复高考后第一年的录取通知书。简单的一张白纸,简洁的一段文字,对于那个年代的考生,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2010年 纸片加芯片
2012年7月18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派内含芯片的录取通知书。具有加密防伪、快捷报到、校园导航、校园介绍、生日祝福等功能。持有录取通知书的新生走上接站校车,就能被自动识别身份。 时光荏苒 记忆犹存
从1952年首次全国统考到1977年高考的大门重新打开,再到如今阵容庞大的高考,让每一个经历过的人心潮澎湃。高考过后,最翘首以盼的是,等待录取通知书。 今天,华西城市读本找到了从50后到90后的几代人,让他们讲述拿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的感受吧。 50后:“记忆中没有录取通知书,上大学是村里直接推荐” 谈及当年大学的录取情况,龚女士的记忆有些模糊。她说:“记忆中没有录取通知书,上大学是村里直接推荐。”“那个时候能上大学的人少之又少。”她说。 60后:“挂号信的通知书弥足珍贵” 温和儒雅的涂刚,是南充高中的副校长。1984年的那封挂号信通知书改变了他的一生。 70后:“收到通知书觉得光宗耀祖” “一张录取通知书,就会改变你的一生。”唐瑛说,那个年代,取得一张大学的通行证,你才能够选择自己以后的人生。 80后:填志愿同学帮倒忙 通知书“让我哭笑不得” “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文哥的人生走上了光荣的历史教育道路,一辈子,一场梦……”他调侃道。 90后:“淡定地把通知书放包里” 回忆拿通知书的那段经历,他的淡定把父母吓了一跳。在一个宾馆里,清华大学和他签了预录通知书。签完后,他顺手就把通知书放进书包里。父亲在宾馆外焦急等候着,看着儿子两手空空走出来,心想可能没被录取。结果一问,才知道通知书在书包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