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通讯员 樊柳艳
蒙晓梅是来宾市忻城县北更乡中心小学的一名教师,1米68的个头,温和的面庞挂着真诚的微笑,她与人交谈时语速不急不缓,语气沉静又不乏温柔。18年来,蒙晓梅一直在北更乡任教,从未离开过。这里有绵延不绝的大山,交通不便,教学条件艰苦,但是她选择以大山为人生底色,用一颗火热的心、一腔赤诚的爱,谱写了一曲“乡村教师”动人的旋律。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蓝凤海老师是我读书生涯中见到的第一个女教师。” 1989年9月,蒙晓梅在念初二时,蓝凤海老师分配到她所在的班级任教。蒙晓梅打心底仰慕这位刚毕业于师范学校的女教师,于是悄悄立志:努力读书,将来考师范学校,以后也要当一名教师。可第二年,蒙晓梅的母亲查出患了乳腺癌,这个消息给蒙晓梅带来沉重的打击。早在几年前,父亲上山砍柴不慎摔成重伤,再也不能干重活;奶奶又因病双目失明。现在连妈妈也身患重病,治疗所需的一大笔费用让这个本就贫穷的家庭雪上加霜,“当时的状况,就连下锅的米都没有。”蒙晓梅回忆说。
在焦虑中匆忙完成了初中最后一年学业后,蒙晓梅便回到内仁小学,当了一名代课教师。她白天上课,下班后要干农活和照顾家人,晚上还要挑灯夜战,除了准备第二天的课之外,她心底里还有一个未完成的梦想——自学师范专业理论课程,考取师范院校,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教师。当时,蒙晓梅是承担家庭重任的顶梁柱,营养不良加上繁忙的劳作,她变得黑黑瘦瘦,可她从未流过一滴眼泪。她就这样一边挑着家庭的重担和工作,一边复习考试,终于考上了一所师范学校,亲戚都被她坚强不屈的信念与执着追求的精神所感动,筹集了不少钱,资助她到师范学校深造。1995年7月,蒙晓梅学成归来,信心百倍地走回了讲台。
孝顺女为大山驻留
“她是抱养的孩子,因为家里穷,我和老头子一直都觉得对不起她。”蒙晓梅的养母每每谈及蒙晓梅的身世时会流下了辛酸的眼泪。1994年,蒙晓梅找到了在城市生活的亲生父母,她的亲姊妹来到内仁看望她时,看到蒙晓梅生活的环境如此艰苦,心疼地哭了。
“在山弄里做老师很辛苦,工资又低,我们和她的亲生父母都劝她回到城市里,回到亲生父母身边找工作,她怎么都不答应。”蒙晓梅的养母说,找到亲生父母之后的蒙晓梅,完全可以选择回亲生父母身边享受丰衣足食的生活,但是她丝毫不为所动。有一天晚上,蒙晓梅在给养母洗脚时说:“妈,我哪里也不去,我要呆在您身边照顾您一辈子,我还要在这里照顾这些需要我的孩子们。”听了这话,蒙晓梅的养母心里又甜又酸,任她怎样苦口婆心地劝说,蒙晓梅依旧摇头。笔者问她,为何不愿离开这个贫穷落后的小山坳,蒙晓梅笑笑说:“正是因为农村的贫穷,我才坚决要留下来。我从小在这里生活,如果连我都走了,那谁还会来呢?”她还有太多的牵挂,太多的放不下,她走不了。
蒙晓梅的养母说:“这闺女孝顺!”其实蒙晓梅不仅孝顺,她还梦想着通过教育去改变农村的贫困现状。她说:“我的家乡在北更,家乡的教育需要我,我没有理由离开。”
学生称她“老师妈妈”
在蒙晓梅的心里,贫穷并不可怕,冷漠才最可怕。“在别人最困难的时候就应该帮一把。”这是蒙晓梅任教以来的原则。
1996年秋季学期,开学已有10天了,蒙晓梅班里的学生小五(化名)迟迟未到校,这可急坏了蒙晓梅。周末一到,她立刻赶往小五家。小五家需要翻越几个山头,蒙晓梅便一个人走在无人的山路上,又累又怕,可不见到小五不罢休的劲儿,让她坚持了下来,两个多小时后,她终于到达小五家。当看到小五一家吃的是猫豆送稀粥时,蒙晓梅一下子全明白了小五为什么不去上学了。蒙晓梅心里很难过,也很矛盾。小五的学费是200元,自己每月的工资才180,还得给养母买药,剩下的钱已所剩无几。但转念一想,如果自己不帮小五,或许小五就错过了读书的机会。想到这,她果断决定借钱来给小五垫学费。她给小五的父母留下一句“学费的事我来解决”后,就匆忙离开了小五家,她要为小五的学费去找亲戚和同事借钱。大家都被蒙晓梅的坚持所感动,很快,小五的学费就凑齐了。星期天晚上,小五如期来到了学校,蒙晓梅的努力总算没白费。
蒙晓梅发现,很多留守儿童因为贫困而辍学,这让她很心疼,于是她牺牲周末的休息时间,走村串户了解贫困家庭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千方百计为他们寻找资助来源。经过蒙晓梅的努力,目前已有300多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得到一次性受助或阶段性受助,受助资金合计达11万元,受赠物资价值5万多元。从2012年3月份开始,蒙晓梅开始参加广西良知公益助养行动,9月又与中国麦田计划对接,成为北更留守儿童资助中心负责人。她说:“我会一直把这条爱心之路走下去,尽我所能回报养大我的这方热土。”目前,蒙晓梅在教学之余还忙着筹备“小北京”苗苗班,计划为45个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全程学习资助。
现在就读六年级的受助孩子丽丽(化名),长期和养父住在敬老院。蒙晓梅经常给她加菜,周末还招呼她到自己家里来吃住。丽丽说:“蒙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好,她很爱我们,我常在心里悄悄叫她老师妈妈。”
热心肠也是工作狂
2011年秋学期开学初,蒙晓梅担任一年级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还兼任乡级数学教研员,多重身份让她变得十分繁忙。此时,她接到了“北辰杯”全国中小学、幼儿园班主任辅导员和谐育人专业能力大赛的入围通知。接到通知的那个晚上,蒙晓梅辗转难眠。这不仅代表个人、代表忻城县,也代表来宾市甚至全区教育系统去参赛,半点不能马虎。但只有两周的准备时间,时间紧迫,压力却不小。准备比赛的同时班级管理丝毫不能放松,还得照顾年幼的儿子以及年迈的母亲。在经过一个晚上的思想斗争之后,第二天,她早早起来收拾衣物,告别儿子和母亲,搬到学校宿舍住下了。她白天照常管班、上课、批改作业,晚上连夜加班上网查阅资料、准备材料,每天晚上都熬到凌晨。每天除了完成常规教学任务外,还要抽时间进行试教。功夫不负有心人,蒙晓梅顺利完成了国家级比赛任务并获得了决赛三等奖的好成绩。
从北京回来后,她接到来宾市教育局第五期名师工程培训的通知,虽然刚刚结束了一次配备的竞赛,但她并没有推脱这次培训学习的机会。蒙晓梅说:“外出学习是一种任务,更是一种机会。”她认为,一人外出学习,全乡老师受益,只要能出去学习,她就能把大山外的教育经验带回乡里,组织全乡老师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同事都称蒙晓梅为“工作狂”,这话形容得贴切极了。2012年9月中旬,北更小学因布局调整搬迁学校,蒙晓梅白天忙得不能停歇,晚上累得抬不起脚。但看到很多刚来住校的寄宿生在晚睡时哭闹着要回家,她全然忘记了身体的困惫,为了稳定孩子们的情绪,蒙晓梅又是讲故事、又是买棒棒糖,连续五个晚上都陪在学生宿舍里。经过她的安抚和照顾,孩子们的情绪慢慢稳定了下来。
18年的耕耘,硕果累累。蒙晓梅获得了多项荣誉,从校级到国家级,荣誉证书装满了一整个小木箱,最新最亮的那本是2012年9月获得的“广州助学基金八桂优秀乡村教师” 荣誉证书。在荣誉面前,蒙晓梅说:“每一次的成功都是一个新的起点,只有不断前行,才会找到更多的快乐。”
2012年8月,蒙晓梅和志愿者们组织留守贫困家庭儿童到南宁参加暴走毛毛虫夏令营活动时的合影,最后一排右起第二个是蒙晓梅老师。

蒙晓梅老师与良知公益志愿者合影,右起第二个是蒙晓梅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