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诗人艾略特 ·温伯格曾说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他被邀请担任一场诗歌比赛的评审,需要阅读六百本当年美国出版的诗集。每本诗集的作者他都不熟悉,不过所有诗集都通过了初审,写得都不错。可是,当他好不容易读完那些诗集,却无奈地承认,没有哪本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因为,这些诗好虽好,却好得很平庸。 “没有人试图出奇制胜,我本来盼着有本特别差的,找到一个‘坏诗人’。但没有 ‘坏诗人 ’,每个都不错。”艾略特说。 这番话让人有所开悟。原来,好得四平八稳、中规中矩、保守无差错也是一种失败。没有“出奇制胜”,没有鲜明个性,一团和气,大同小异,难怪都“好得很平庸”。 现在,人人都是“聪明人”,人人都是志存高远的“好诗人”和“好孩子”,没有几个人愿意“试着做得像傻瓜”,因为创新、创造、捍卫个性确实不容易,而听“老师”和“前辈”的话则很容易。于是,许多人牺牲了思想的个性和文学的理想,亦步亦趋,谨小慎微,到后来抬头一看,大家的青春、人生和事业统统都像流水线出品,外观不错,质量不错,可惜都是一个样。 好诗人太多而“坏诗人”太少,好孩子太多而“坏孩子”太少,这究竟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退步?我不知道怎么来回答,只是希望在身边能看到几个“差得有个性”的年轻诗人或“坏得不平庸”者青春少年,更愿意看到人们向他们投以欣赏与包容的眼光。 素材延伸与运用: 1.“文似看山不喜平”,人的个性更是不能千篇一律,没有自己的特色。对待那些与众不同的年轻人,人们不应该带着不解的眼光,而是应该包容和欣赏,因为正是他们的这种不迎合,才催生了创新,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2.因怕犯错误而不敢另辟蹊径,其实就是止步不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