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教育
学苑创造

当前位置: 主页 > 学苑创造C > 校园内外 >

【我有我观点】“奇葩”考题,能否测出感情亲疏

时间:2017-02-04 18:25来源:学苑创造
主持:一   阳

      “请说出你六位亲人的生日,包括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道看似简单的题目,却令200余名前来报考重点高中的初三学生张口结舌,近九成答不出来。这是日前发生在武汉某高中招生面试上的真实一幕,不但学生面试成绩受影响,一旁陪考的家长也尴尬不已。有人指责考题太“奇葩”,也有人说这折射出我国过于重视学习成绩而忽视家庭亲情的教育问题。你怎么看?

      容易以偏概全

       林旭音:如果家长经常为自己和老人过生日,那么孩子记住亲人的生日应该不难。但不公平在于,到底有多少家长会给自己和老人过个生日?还六位亲人!不要开玩笑了,拿这样的题目考学生,纯粹是无聊。
       李先翔:要想孩子知道,首先得有人告诉他们吧?大多数孩子不会想到要特地去问。而且爷爷奶奶那辈人过的都是农历生日,和公历不同,几乎每年日子都不一样,怎么记得清?
       侯智轩:其实这种方式有点本末倒置。感性的教育不应该通过生硬的考试形式来检验。这样一来性质就变了。
       杨殊成:我很好奇这样的题目要怎么批改,难道老师会一个个打电话去询问考生家人的生日进行验证?那该是多大的工作量?又是多么麻烦!如果不验证,那么学生随便说几个答案,老师怎么判定?这样的结果很容易以偏概全。
      曹迎典: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外公就过世了,家里人怎么会谈起他什么时候过生日?而我的外婆呢,甚至连她自己都记不清自己是哪天出生的,更何况其他人!这样的情况,让人怎么回答?
      李泰宇:好吧,我只知道我爸、我妈和我奶奶的生日,常来往的表哥、堂弟的生日也记得,其他的一概不知,也从没有人提起过。这主要是亲戚间距离远,平时联系少,另外也没有那个意识。我觉得这个题目看起来像那所学校在炒作,太明显了。
      钱雨泽:我是一个农村的孩子,从小就没过过一次生日。老爸、老妈和老弟也是如此,他们都不懂这个。生日只有奶奶级别的才会过。更何况,我连自己的生日都搞不清,因为户口本上的那个日子是不对的。地方不一样,贫富不一样,情况千差万别。
      舒靖雯:我很想问问出题的人,他是否记得住他六位亲人的生日?依他的年纪,他的祖辈有些已作古,有些则已是高寿,他们所记得的那个生日就一定正确?如果连大人都不能保证说自己完全记得住,凭什么如此要求学生?
      韦政冈:有同学开玩笑说,能不能改成六位同学的生日,保证写满!不仅如此,还可以额外赠送六位,不需额外加分。同学们哪,你们真是太慷慨了,哈哈!其实这正从侧面反映出,不是我们不花心思去记亲人的生日,而是日常家庭中缺乏足够的交流,或是家人相处方式不一样。而亲情疏离的责任不应该完全由学生担起。

     一阳有话说:关系亲不亲密、爱不爱亲人、家庭教育好不好,记住生日就能证明么?每个人的爱表现出来的方式都不一样,记住亲人生日是一种爱的表现,但我想,也没有谁很肯定地说没记住的就是不爱亲人吧?

      让人触动

      杨骏阔:我觉得有一点点悲哀。时下之人对亲情的冷淡和遗忘,的确是事实。我们真的应该反思反思了!要知道我们是人,而不是冰冷的机器!
      唐君浩:我记得,亲人的生日我最记得。因为每一次相聚的时光都是那么温暖,而过生日正是最贴心、最暖人的时刻。如果我们连自己最亲近的亲人都不懂得怎么去爱,我们还能去爱谁呢?这道题很好,很实在。
      陈柏巩:很人性化的一道考题!刚开始面对这题目时,我也觉得有一点“奇葩” ——这算什么题目啊?但认真想一想,我呆住了,开始反思自己:我平日里对家人的关心是不是太少了?
      毕俊驰:我觉得挺好的。因为现在很多学校只注重知识教育方面,道德教育一类的大多只是说说,没有当真重视。
      金影方:我猜出题人的意思并不是一定以此为录取根据,而是借此让学生反思,引发触动。
      艾鹏祖:这不是“奇葩”,相反是一种进步。现在的孩子大多淡忘了亲情,考这个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关爱亲人。
      杨圣杰:记得某年我想要给父母买生日礼物,为父母过生日,却由此发觉自己并不知道父母的生日,只隐约记得是在哪个月,心里的愧疚感油然而生。这是道很好的题目。
      姜立海:亲属生日这项内容虽然有点冷僻,但也本是每个为人子女者都应知道的基本常识。现在却被一些人解读为“奇葩考题”,这不正反映出问题的所在吗?我们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理应多加强一些亲情互动,学习这些“爱”的知识。

      一阳有话说:这道题目本身即是对当前教育的一种反思,其目的想来并不是真以正确答案来考核成绩,而是让接受众多亲人殚精竭虑哺育培养多年的我们,对亲人们的默默付出产生感恩之情,对自己不经意间表现出来的漠然进行反省,从而促进我们与父母、长辈之间的交流沟通,使亲情更融洽,使关爱更温暖。

      折射出更多思考

      刘悦妩:蛮好的题目,能反映很多问题。首先,在回答的时候,应试者就要反复思量。因为不可能每个人的答案都会被证实,是否诚实回答,应该能反映出应试学生个人的起码素质。其次,能反映出应试学生家庭是否和睦、孩子是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下成长的。最后,还能反映出学校希望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不忘记亲情。
      唐绍辉:只注重考试的应试教育常常使我们忘记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忘记了反思生活。而学会感恩身边的人,是我们本应该做到的。
      曹乐洋:这世上的许多事,往往能以小见大。就像有本书曾经说过,我们路上遇到的每个人都是重要的,何况自己的亲人和朋友。我相信,如果你爱你的父母,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记住他们的一些重要信息,比如生日和电话。
      蓝砚初:应试教育注重成绩,直言好成绩就是好大学,就是好未来。对学生来说,平日里相处时间最多的人,除了一起生活的父母就是学校的同学,对其他亲人印象怎么会深?所以,记住同学生日的可能性反倒大于一些亲人。教育是基础,但成绩却并非天理。行行出状元,我看还是多留一些时间给亲人们而不是只顾学习比较好。
      柳月莲: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这个问题。第一,这是入学考试,不应涉及此类问题,这问题不属于知识考试范畴,而是道德教育问题。第二,既然出了这么一道题,多少也折射出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感漏洞与缺陷。请多多关心自己身边的亲人吧,他们可都是最爱你的人。
      邱永翰:我觉得,这种考题应该是在招聘的时候考才对。毕竟学校是教育人的地方,如果入校的学生不明白孝敬父母的重要性,没关系,学校、家长可以一起教会他们。
      许菲宁:不经意间,我们越来越不重视我们身边的这些人了,总认为他们一直都在原处不会离开。当我们越来越注重自我的时候,却在同时忽略了他人的情感需求,这折射出我们的自私。该好好反省我们与家人相处的方式了。
      汤苑博:我们总是热衷于过朋友、同学们的生日,然而对于父母、其他亲人的生日呢?我们忽视了,甚至认为他们不想过。但我想,当你给他们过生日的时候,他们或许表面上会推辞甚至斥责你,但其实内心很开心。

      (组稿学校:南宁市第十七中学  指导老师:赵国龙)

      一阳有话说:答不出这道考题,尴尬的不仅是孩子,同时也有家长。因为漠视亲情的原因,除了孩子自身的不注意,部分家长不以身作则也是重要的一点。一些家长在家庭教育上一味关心孩子的分数、成绩,却很少在孝道、感恩、责任、使命这些人文话题上和孩子有深入沟通,总嚷嚷着“家里啥事你都不用管,把学习弄好就行”。这其实很值得我们深思。看似“奇葩”的到考题,难住了考生、提示了家长、警示了教育。在生活中,还请同学们多想一想如何与亲人加深交流,要知道,多留一点时间陪伴亲人,多与他们亲近,多关爱他们,也是我们生命中一道重要的人生考题。

链接:
       在该校的招生考试中,与此道“奇葩”考题类似的还有一系列随机问题,如“你了解你父母是干什么的吗?”“你了解他们最近工作上的困扰与喜悦吗?”校方称,设置这样的题目,进行这样的面试,其实是希望家长真正了解自己孩子的想法,也让孩子对家庭,对社会有一份责任感。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