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教育
学苑创造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视点 > 教育时评 >

高考改革:见成效还需转变教育理念

时间:2014-09-29 22:48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近期,《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浙江和上海率先成为了试点地区,并于9月19日推出了改革方案的细则。从方案的内容来看,“不分文理科”、“外语一年考两次”成为基调,并且都取消了一二本等批次区别。

  浙江高考改革方案中还指出,语文、数学、外语+3门选考科目,高校确定选考科目范围,至多3门,考生1门符合即可报考。上海的方案则是除语数外再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6门中选考3门。

  高考制度的改革无疑是旨在让教育制度更加科学合理,为学生减轻压力,给其个性更多的发展空间,建立起健全的人格和培养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提供更有力的保障。当前,制度已经先行,这是改革的第一步,但如果教育理念不随之转变并跟上制度的步伐,恐怕改革很难见到成效。

  一直以来,学生对于高考的“迷恋”程度远远大于对于自我个性与兴趣的挖掘程度。学生们不在意自己的兴趣在哪里,不去试图让自己的个性释放,而更愿意“埋头苦读”。于是,背负着重大的学习压力,背下来很多内容,却不知道其真正的意义与价值在哪。因为他们把高考看得太重要,甚至是看做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考上好大学就等于有了好的未来,无暇去顾及知识的真正意义。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之下,不堪重负的学生自杀事件频发。这种理念之下,走出了更多高分低能的学生。种种现状已与教育的真正的价值追求背道而驰。

  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学生去主动发现自我,挖掘自己在兴趣范围内的潜力的可能性也是极小的。每一个家长都望子成龙,他们将孩子考上好大学,有一个好工作定为“成功”的标准,忽略了孩子自身的兴趣。当孩子做一些兴趣之内而课业之外的事情,而被家长贴上“不务正业”、“不好好学习”甚至是“坏孩子”的标签,这是当下中国大多数人都曾经历过的事。如此一来,孩子只有好好读书,考出好成绩,才能获得家长的认可,才能符合家长眼中的优秀和成功。

    家长的教育理念存在偏差,而作为专业教育机构——学校里的老师,在教育理念上同样存在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很多学校都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考核老师最重要的指标,所以老师就一味的要求学生做大量重复性的知识训练,唯一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大量填鸭式的教育,让学生产生抵抗情绪,一些更愿意发展自己兴趣爱好、有个性不愿“死读书”的学生就被老师看作“刺头”甚至是“坏学生”。他们只认为考上好大学才是成功的、优秀的,而那些坚持自己的个性、做着自己喜欢而不被世俗认可的事情只能是“不务正业”。然而,只懂得生硬地背诵知识,从而应试取得高分的孩子又何以谈到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创造力?

  如此,我们便不难发现,制度的改革只是改变教育模式僵化的一部分,真正要盘活整个教育事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教育理念的转变才是关键。

  如果教育理念不发生转变,制度的改革,只是为学生换了几把困住自己的“枷锁”,学业压力依旧巨大,成绩依然是家长和老师判断学生好坏的重要标准,个性与兴趣依旧被压制,那么,创造能力和健全的人格如何形成?

  高考制度的改革已先行,模式也开始逐渐踏上科学的探索之路,唯有理念及时转变,让教育的形式与内在同时符合教育规律,方能拨得旧有制度的“云开”见到改革成效的“日出”。(马秋爽)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