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大学,一所伟大的大学并不在于其楼宇与规模的宏大,而在于其所昭示出来的精神格局的伟大。“大学不能遗世独立,但却应该有它的独立与自主;大学不能自外于人群,但却不能随外界政治风向或社会风尚而盲转、乱转。大学应该是‘时代之表征’,它应该反映一个时代之精神,但大学也应该是风向的定针,有所守,有所执着,以烛照社会之方向。”(金耀基:《大学之理念》)一所大学的格局来自大学师生所敞开的精神气象,其间校长自身的精神格局乃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所在。近年来,英美语言文学研究出身的蒋洪新教授作为湖南师范大学校长,从学校实际出发,兢兢业业地探索一所大学应有的精神气象。 他的新著《大学的意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紧密围绕大学理想,聚焦教书育人和学生成长,付诸实践:其一,大学为学生。大学要始终将学生的成人成才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充满希望、人生出彩的教育。教育的根本在于个体自身,个体通过对美好事物的体验,集聚起自我成长的内在力量,实现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构成个体成长的方向与动力。蒋洪新强调,要真正把学生看作大学的主角,通过关爱学生、聚集良师、完善课程,使学生体验学习成长的快乐,感悟读书带来的充实与愉悦,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其二,大学出大师。好的教师是一个学校发展的机缘,也是学生生命历程中的幸运。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曾说:“大学乃是从游的技艺,大鱼带着小鱼游。”某种意义说,大学之大就是大师为学生所开启的知识空间与人格理想。因而,大学老师应以教书育人为天职,以勤勉严谨、独立思考、自由探究的精神与品格,引领学生追寻真理。 大学有精神。大学的精神首先是其作为“大学”的精神。大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与象征,一所大学首先是“大学”,才可能是好的大学,作为大学校长首先要接续人类大学的精神理想,而不是自闭于个人想象。作者以约翰·亨利·纽曼的大学理想开篇。这位活跃于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教育家认为“大学是一个和谐的共同体”。纽曼认为,大学的目的不止在于发展人的理智,更在于“培育良好的社会公民”,并随之带来社会的和谐发展。为此,教师应当率先垂范,在大学共同体中与学生和谐相处,通过启迪学生阅读经典,唤起、激励青年人探究真理、自由和美德,永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机活力。 其次是“中国”大学的精神。办在中国大地上的大学当然应该有中国大学的风范。中国大学不仅要面对中国问题,更要弘扬中国文化,彰显中国精神,接续民族命脉。立德树人是中国大学的初心和使命,大学的一切工作要聚焦到育人的本质上来。作者认为,要将立德树人作为立身之本,“努力培育具备人的整体素质、共同价值观和审辩式思维的全人英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结合中西方对于大学精神的阐释,作者引用《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论述和雅思贝尔斯“大学旨在培养整全的人”的观点,提出中国大学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学科实际,在注重学科前沿知识讲授的同时,引导青年学生积极理解时代与社会,理解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促使学生把个人命运融入社会发展与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蒋洪新认为:“大学是学府,校长应该爱学问,做学问,并且是有学问的人,这样他才更加理解、尊重和热爱做学问的人,从而将大学带向更高的水平和境界。” 第三是“当代”中国大学的精神。“日新之谓盛德。”大学的宗旨是以对知识与真理的无上追求,其必须与时代相呼应,涵育广博充实的生命,推进民族社会的发展。这种当代性体现在大学民主制度的建设。书中,作者围绕国家“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等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具体目标,介绍了湖南师范大学紧密结合新时代新要求,遵从《大学章程》,推进人才培养改革,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快机制体制创新,密切与政府和社会协同互动等诸多有益经验。大学的当代性最终体现为如何紧密围绕“四个服务”战略目标,把自身发展同国家、地区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紧相联,深度回应现实社会对大学的要求。蒋洪新密切关注大学服务社会,注重大学改革,推进前沿研究,关注智库建设,以增进大学的活力。他认为师范大学在向综合型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发挥学科齐全、人才密集的优势,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和教学科研、图书资料、实验场馆、信息技术等方面与社会、与城市的共建共享,提升学术境界和办学水平;另一方面要大力弘扬师范仁道,拓展师资培训范畴,创新师资培养模式,成为带动地区基础教育、社区教育、继续教育的强大引擎,为区域和国家教育持续发展打造坚实基础。 正如书中开篇提到的,办学育人要在“学中思,思中干,干中又学,学中又思”。蒋洪新就是这样一步步扎根到教书育人的大地之上,执着探寻当代中国大学的精神气象。(刘铁芳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