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教育
学苑创造

《课程的超越:学校课程系统设计》:以课程创新推动学校教育变革

时间:2022-11-09 07:15:00来源:中国教育报


《课程的超越:学校课程系统设计》
王凯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读王凯博士的《课程的超越》一书并不轻松,单是专业表达的深度,就颇让人烧脑。在阅读中会不时遇见闪烁着智慧的真知灼见,引导我们对课程与教育进行本质追问。在课程改革深度推进的今天,这本书无疑对课程建设有指导价值。

      王凯博士的研究方向是教育学,他有着深厚的理论素养,这本书不仅有逻辑谨严的学术架构,还有科学理论的引述。作者站在哲学研究的高度,认为学校需要确立自己的课程哲学,以此作为主线串起课程系统,并从本体论、价值论和认识论三个层面,阐述如何确立学校课程哲学。

      这本书视野宏阔,体现在作者丰厚的理论资源、自觉的形而上思索、大量的实证研究上。王凯博士担任100多所学校的课程指导专家,拥有大量鲜活的案例。他的研究不仅关注到北京的学校,还有其他省份的各种类型学校。本书所引述的上百个案例,即是明证。作者善于从纷繁的教育现象中进行分类归纳,比如他指出当前学校课程建设有十大问题,包括课程内涵模糊、缺乏整体规划、课程整合貌合神离等等。直面学校课程建设的种种问题,并思考破解之道,使本书有很强的实践指导价值。

      站在时间的维度上,作者既审视过去与当下,又前瞻未来,预测学校课程建设的未来发展。上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已启动新一轮课程改革,其根本出发点就是人才之争。核心素养无疑成为研究的重点,我国从2001年开启第八次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余年的课程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当然,因应时代发展,课程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课程建设关乎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办学方略。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载体,其质量决定着学校教育的发展水平,而课程创新必然带来学校教育的变革。因此,王凯博士提出:“课程建设的关键在于重整学校育人要素,创设教育情境,赋予学生角色,让学生在任务中发展,在问题中思考,在情境中完整行进。”

     书中对学校课程系统的新定位、新认识,契合当前课程改革趋势。作者认为学校课程设计应确立新逻辑,从学科中心转为学生中心:学生享有课程设计权,学校课程与学生的需求相匹配,课程设计需密切关注学生生活。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课程设计的优化路径:基于学生的独立价值来修改和确立课程设计的组织逻辑,着眼于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来调整和设计课程目标,促进课程内容关联学生的个体与社会生活。作者认为,高品质的学校课程系统应具有整体性、扎根性和长脚性这三个新特征。“整体性”指课程要素齐全、课程层次完整、课程关系清晰;“扎根性”指关注学校教育实际、关注学生个性特征、课程课堂课业联动;“长脚性”指学科内整合、穿越学科边界,穿越学校边界、建立课程反哺。

     当前课程改革是从知识本位的课程哲学转向基于人的发展、素养发展的课程哲学。本书处处彰显着新课程的理念,如第八章“课程单元与新课案设计”,该部分厘清了课程单元与单元、教材单元、教学单元、学习单元等近似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认为课程单元是更符合学生学习的微课程,具备课程的基本要素,上接学校课程群,下联教学、评价,可以分为匹配学科课程群的学科单元和匹配综合课程群的综合单元。而作为课程单元的下延环节,新课案是以学习的个体构建为起点,以学时为单位,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与单元内其他学时相互衔接的、专业性教与学的设计方案。课程单元、新课案等,不仅契合新课改理念,而且提供了实用的工具。

      作者还为学校课程系统的建设与优化提供了方法指导。学校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受地区政策、学校文化、师生状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很难形成明晰的操作指南,而这本书的重要价值恰恰在于为学校课程的系统构建与优化提供了操作指南。本书不仅提供了课程系统建设的程序、工具、策略与方法,还分享和分析了课程顶层设计、课程整合的优秀案例,将外在的课程文件与虚化的课程理念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拿得出、用得好”的课程文本与鲜活的课程实践。如第十一章,王凯博士选择了黑芝麻胡同小学、朝师附小、北京十一学校一分校等学校的课程整合案例,分别阐述了课程整合的三种类型:基于学科的整合、学生本位的整合和基于学段的整合。这些鲜活的案例,不仅佐证了本书的论述,还给读者带来课程建设的操作启示。

      本书最后一章呼吁学校课程系统从“计划课程”走向“市场课程”,将学生的课程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享有学校课程决策权、改造权、开发与供给权。作者同时给出了落实学生课程权的可能路径:鼓励有条件的学生自创课程,教师联合学生进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开发,鼓励师生联合对地方课程进行资源整合,在课程设置与管理上体现学生的权利等。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不仅提供理想样态下的研究方法或模型,而且在提出高远立论的同时又给出切实可行的行动路径。本书所提供的方法论,因其实证研究而更具可靠性。作者清醒地意识到:“在学校课程建设中,不存在一劳永逸的设计,有的只是始终处于变动之中的课程形态。”在学校课程建设领域,王凯博士是温良的改革主义,他没有武断地将学校已有的课程推倒重来,而是适时给出“迭代升级”的合理建议。

    《课程的超越》这本书的书名很有意味,课程创新需要在各个层面上实现超越,而高品质课程必然处于不断超越的状态中。作为学校教育的根,学校课程的创新必将推动学校教育的积极变革。(徐飞  江苏省特级教师)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