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上篮》 《三步上篮·后记》结尾,作者刘海栖写道:“我还会这样写下去,那些故事足够我写的。我不会辜负我的童年。”确实是这样,这本书本身就是接续《游泳》《乒乓响亮》,继续回望童年、少年时光,成为系列创作的收官一册。他的好故事还真是源源不断,写之不尽。 “三步上篮”是篮球进攻术语,作为书名,既独特又明晰,别有趣味。书里所讲并不是常见的如孩子们组了球队、苦练球艺、战胜对手这样一个故事,而是借着彭勤俭有了“八瓣篮球”之后,一群孩子一起经历的一段生活。在这段生活里,见出他们的形象与性格,也看到每个人的成长。整体上,就是三件事,一是彭勤俭拉人组队,二是与军运会女队比赛,三是篮球轧爆后侯普通想办法还球——正是“三步上篮”,一步一跃,正中篮筐,定格在孩子们此刻的生活与期待里。 刘海栖的作品,无论题材还是语言向来独树一帜、辨识度高,《三步上篮》也不例外。语言仍然是那么干净、劲道,他向来不追求华丽与繁复,而是质朴、精简,然而准确,也不干巴,同时,句与句之间又紧密关联,充满故事感。 来看这本书的开头:“育新小学五年级(2)班有个彭勤俭。彭勤俭要练习打篮球了,他央求爸爸给他买个篮球。爸爸花了8块钱,给他买了一个八瓣篮球。”都是硬邦邦的短句,掷地有声。什么声?故事声。除了第一句,每个短句里都有一个故事。后一句又是前一句的推进,或说结果。要是掰开来写,都可以绕半天,但那就不是刘海栖了。这里提到“8块钱”,一点儿不多余。一来,8块钱不是小钱,不好说钱就是爱,但大人愿意花这个钱,就是大人对孩子的舍得;二来,读到最后会发现,这个“8块钱”,是故事往后走的主导:球爆了,要另买了还回来。没这么多钱,弄钱买球的过程,孩子们有了各自长大的节奏。从头到尾,故事起于“8块钱”,终于“8块钱”,一个漫长的告别。这样的段落还有很多,作者又善用动态,让人物真正“活”过来,总之,文字有密度,叙事越利落,情节反而越丰富。读起来,就特别有滋味。 一直以来,刘海栖笔下的人物性格和他们的童年精神,都特别健壮、特别明朗。这从书名就有看头,之前是乒乓——响亮,这回是三步——上篮!《三步上篮》里面几个主要人物,彭勤俭实诚,初大壮有恒心,刘存在一根筋,孙小兰飒爽能干,每个人鲜明的性格在情节里头成长,透着一股子勃勃生机。从情节里看,开头彭勤俭找打球,到后头墙上鞋印子事件,接下来跟女队比赛,每一件事,难也好,苦也罢,这群孩子就叽叽喳喳过来了。作为读者,好像不知不觉就沉醉其中,随着他们有说有笑,有乐有憾。他们忙乱欢脱,读者跟着忙乱欢脱;他们在场上胡打一气,读者也跟着在场上跑了一圈,气喘吁吁,然后也一样觉得,“我们度过了有意义的一天”。 说到“好玩”,《三步上篮》里,刘海栖的“幽默”功力应该又进了一层。书中随处可见令人捧腹的描写,极为搞笑的对话,还有灵机乍现的调侃,一本正经的逗趣,所有这些贴着人物,又符合情境,一点儿不刻意、不违和。比如彭勤俭打球的目标是他哥,用今天的话,也想着有粉丝多看他几眼,问题是:“现在人家都不多看他,就是孙小兰有时候多看他。孙小兰是他同位,还是班长,如果彭勤俭上课做小动作,孙小兰就瞪他,他去问孙小兰题,孙小兰就朝他翻个白眼。”这就是幽默了。此看实非彼看,著者揣着明白装糊涂,让人读着直乐。 刘海栖是豁达的,豁达中对人世、对生活就有一种特别的开解,落在作品里,顺着情节带出特别幽默的意味。故事结束时,几个人都不练篮球了,各有各的理由,关于胡向上,他这么写道:“胡向上买了乒乓球拍,他要打乒乓球,因为乒乓球比篮球便宜多了,瘪了用开水烫烫就鼓起来,不费鸽子。” 前面说“便宜”,瘪了烫烫都属正常,后面突然来了句,“不费鸽子”,哈哈,这哪儿跟哪儿,太逗了——但是,在故事里,真的是这样,胡向上肯定是这么想。令人笑倒,令人欢喜。只是,读到这里,我的心也猛地一揪。小时候,我也无数次烫过乒乓球,看着它瘪掉那一块,又慢慢鼓起来。而我最近一次到体育馆打球,满地乒乓球,再不会有当年对那一个球的珍爱与护持。我不仅长大了,我也变老了,失去了对这些细小之物的感触与思量,而一个人的童年,此中欢乐,此中忧愁,恰恰是维系在这一些那一些细小之物上吧?或许,这也是我读《三步上篮》后并不意外的收获。游泳、打乒乓、打篮球,这些运动背后,那一个个瘪了的乒乓球,充了气的八瓣篮球……原来是每个人童年印象的显现与重演。光阴远去,故事不老,童年重临心头。也希望更多人从这部《三步上篮》里,重拾那些单纯的美好,有关运动,有关成长,就像那个慢慢地重新鼓回来的乒乓球。 刘海栖说,《游泳》《乒乓响亮》《三步上篮》是他的“体育三部曲”,是不是也可以说,这三本书也是他关于童年的、那些美好记录的“三步上篮”?(冷玉斌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和平实验小学高级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