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教育
学苑创造

当前位置: 首页>>人物>>教师星座

为了上好课,这些教授“主播”们各出奇招

时间:2020-04-17 07:07:00来源:本站

因为疫情的影响,新学期开学,安静的校园中,没有了朗朗读书声,师生们在网络两端、屏幕内外相见,开展线上学习。老师们零基础学习网络技术,变身“主播”,不断掌握技巧,线上上课线下“充电”,深度挖掘课程内涵、开发各方资源、增设增加创意环节……书房当教室,网络变课堂,为让学生们学习更轻松,收获更丰硕,这些来自高校的“主播”教授们拼了!
 

清华大学:教学生开展“云上”艺术实践
 

面对疫情带来的教学困难,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的老师们迅速建立了春季教学交流群,安装摄像头、调整细化教学方案、夯实艺术理论基础……在老师们的努力下,绘画系如期开课了。雨课堂+视频会议+微信,一场史无前例的“云端”艺术实践课实验开始了!

任课教师李睦这学期主要为绘画系2017级本科生讲授《色彩》这门课程,相对于平常时期的教学而言,特殊时期的教学,确实徒增了许多的困难,首当其冲的便是条件和材料的局限性。“学生缺少画笔、画纸、甚至缺少色彩课所必须的颜料。此外,家中的网络和画画条件自然不比学校来的方便,往日的艺术氛围和影响也不复存在,大家只能坐在桌前或床前,跟线上的老师同学进行交流。隔着万水千山在屏幕上看同学们的神情,听他们谈自己的心得,分析他们的实践画作,做教师这么多年,此番情景和滋味还从未体验过。”这是李睦记录的第一周在线教学感受。

对此,李睦及时修改了教学方案,让课程内容更适应网络教学,鼓励学生们利用有限的材料进行创作实践。为了活跃在线课堂气氛,提高同学们在线上课的积极性,李睦还引导同学们在线提出问题。评讲作业时,他则更愿意通过视频会议软件直接点评学生的作业,当场提问或解答,持续进行交流,以达到互动效果。“线上讨论与线下相比,更集中、更有效。只要教师有充分的准备和有效的讲授,课堂还是精彩纷呈的。”李睦说。
 

中国人民大学:来一场穿越古今中外的战“疫”之旅
 

看原汁原味名师视频,听学术大家真知灼见。近日,中国人民大学推出“人大战‘疫’ 名师论道”系列线上讲座。在第三期节目中,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守英教授开讲“瘟疫与人类发展”,结合当前疫情实际,追溯古往今来人类与疫情发展的历史,为学生带来一场穿越古今中外的战“疫”之旅。

刘守英教授首先从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与学生探讨瘟疫和人类发展的关系。客观理性地思考瘟疫产生的影响,真正将瘟疫纳入对政治、经济、社会的考量。在此基础上寻找应对瘟疫的方法,探索人类的未来。随后,他从历史看全球,讲述了十四世纪 “黑死病”席卷欧洲、英国伦敦1665年大瘟疫、20世纪初世界流感大流行等,让学生们了解历史,了解曾经人类经历的全球化瘟疫。

回顾过去的历史,刘守英教授启发学生们针对当下疫情,进行总结反思,并提出了几点关键举措:一是及时有效的隔离;二是现代医学科学的胜利。从早期人类在应对瘟疫的时候靠信仰和传统医学。直到近现代医疗技术的创新发展;三是公共卫生制度改革;四是科学家的作用和定位;五是瘟疫全球化与医疗卫生合作国际化;六是权威、高效、有序的应急体系;七是人类自身的习惯革命。

在线课程结束后,学生们表示,刘教授的在线课信息量丰富,十分具有教育意义,对了解疫情的历史发展有了更深入的学习过程,感觉像进行了一趟“时空穿梭”之旅。
 

北京科技大学:教师网课播放“下课铃”,学生感觉身处教室
 

能环学院热能系教师任玲在“工程流体力学”课堂布置学生课下“自制Water bell”动手小实验。学生们脑洞大开,选择家中的化妆品瓶、瓶盖、汤勺、电池、擀面杖等各种物体制作出不同形状的“Water bell”;还有学生研究了不同水流速度、水柱高度、钝体大小等因素对“Water bell”生成的影响。通过这样一个动手小实验,学生们从中发现流体力学很有趣,怀揣一颗“科研好奇心”开启了本课程的学习之旅。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教师王丽娜为充分发挥教学的主动性,选定“雨课堂+腾讯会议+EV录屏授课+课程微信群”的多平台模式,开展新学期的线上教学工作。她一方面将视频、文档资料发送至课程微信群供学生下载学习,通过EV录制屏幕,播放PPT的动态效果,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她也通过屏对屏的腾讯会议实时检验学生课堂内的状态,引导学生讨论,调整课堂教学进度和节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此外,她还下载了纯音乐版上下课铃声,将铃声调整为闹钟定时播放,目的是真实地还原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课后,学生们都表示,网课上得很欢乐,感觉好像还坐在教室一样。一些学生甚至还假装自己在学校的课堂,“老师再见!”“下课了,去吃饭!”“去给我占个座!”师生同心构筑的有爱课堂,教师线上教学恪尽职守,让特殊时期的课堂变得格外欢乐。
 

北京语言大学:主播老师的三大实践
 

李吉梅老师本学期开设的《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是信息科学学院信管专业的专业选修课,这门课程主要强调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提升,是要求学生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与应用企业物流信息管理的技能。疫情期间,主讲教师李吉梅将原有的翻转课堂转换为在线课堂,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探索和创新。

一是教学活动多样化。线下课堂老师可以时时关注学生的表情与反应,及时地与学生进行面对面地问题讨论,互动效果较好。为了能够与线上课程达到基本相同的互动效果,李吉梅老师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包括调查问卷、投票、评分、签到、课堂测验、主题讨论等,并在线上课堂中灵活应用。她说,这样可以了解学生的实时参与度和学习效果,掌握学生的学习偏好和学生对授课过程中的意见与建议,帮助自己改进在线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是教学环节多样性。线上课堂容易受社会网络的通畅性、学习平台的服务能力、学生端学生设备的性能等诸多问题影响,所以需要使用多种教学形式和多个教学环节。李吉梅老师采用“课前预习+直播答疑、课件自学+章节测验+问卷调查、课后复习+练习+作业”的教学模式,将授课内容碎片化、教学环节多样化,提升了师生学习效果。

三是将思政内容引入课堂。疫情环境下的课堂思政教育不容忽视,在开课前,李吉梅引入一些时政新闻、德育案例、健康常识等内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疫情防控的战略部署、调节身心健康。“只有创新探索,师生才能让线上学习效果不打折。” 李吉梅老师说。
 

北京建筑大学:开启“抢答模式” 让线上课堂更精彩
 

“老师,这个题目我会。”“老师,这个问题我来答!”这是北建大文法学院袁力老师的一节线上课。在课上,她开启“抢答模式”,从容地与同学们课堂互动。

而这线上课的从容,是她课下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准备的成果。例如,安装有线宽带以确保稳定的网速,测试各个系统作为互相补充,上课时哪个时段最安静、学生学习效率最高,都在她的考量之内。在准备过程中,袁力老师还参加了学院线上课程的多次培训,多方指导,及时找到学校技术人员为她答疑解惑,为线上教学保驾护航。

袁力承担的《刑事诉讼法》是专业核心课,该课程于2017年始借助专业平台进行课程资源建设,现有包括电子教材、教学视频、教学课件在内的教学资源和多种形式的助学资源,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自学需要。而想要灵活使用也并不容易,面对各种软件和功能,袁力都必须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并熟练操作,才能做到线上教学的游刃有余。而开启课堂上的“抢答模式”就是她发掘出来的一个与同学们互动的方式。这种模式一方面保证同学们的在线学习的状态,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大家思考的积极性,保证上课时同学们“人在心也在”。

每次课后,学生们也都会主动和她交流学习感悟。“线上教学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不同于以往,我们与老师的互动由教师的面对面变为了网络上的语音交流,但老师总能激发我们线上学习的热情,帮助我们提高效率。” 学生张望伦说。(苏珊 综合整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