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西安交通大学博士毕业生林舒进在广西博白县那卜镇工作的第五个年头。从初来时听不懂村民方言的尴尬,到如今能用所学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喜悦,他在基层工作的磨炼中迅速成长。 过去,名校博士生、硕士生去基层就业,往往会引发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是否“大材小用”的讨论。而近些年,人们渐渐达成共识——基层,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增强个人本领的一方沃土。 回顾过去二十多年,我国先后实施多项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举措,“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项目不断完善成熟。当前,大学生基层就业有何新趋势?还存在哪些堵点?未来应如何引导、鼓励更多大学生去基层就业? 基层就业成为越来越多毕业生首选 2022年,兰州文理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苏冰报考了“特岗计划”,选择到甘肃天水一所离家1小时车程的乡村小学任教。尽管生活条件较为艰苦,但苏冰却乐在其中:“看着课堂上孩子们充满求知欲的眼神和纯真的笑脸,我就觉得自己的选择很有意义。” 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余慧菊长期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她表示,近年来,像苏冰一样主动报名赴基层就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这是一个新趋势。过去,对于基层岗位,老师们要针对性地做动员,现在许多学生都积极主动报名。他们有比较清晰的职业规划,想趁年轻到基层锻炼自己。” 高校毕业生赴基层就业意愿的提升,与国家、地方一系列政策支持密不可分。西安交通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郑旭红指出,近年来,国家和地方除继续开展“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之外,还大力拓展“城乡社区专项计划”“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等基层岗位。在政策保障方面,对到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老工业基地县以下基层单位就业的中央部属高校应届毕业生,国家按规定给予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此外,在招聘流程优化方面,相关部门也加大力度,统筹协调政府招录进程,使选调生、公务员、事业编等考录进度和高校毕业生的毕业、就业节奏尽可能同步。各地各高校也积极出台并落实相关配套政策,确保大学生顺利赴基层就业。 扎根基层,仍有堵点待疏通 两年前,上海外国语大学毕业生杨华通过“三支一扶”入职华北某省基层支农岗位。她坦陈,在大学期间,自己并不了解基层就业政策,当时大家关注的求职热点大多集中在互联网等高薪行业。直到毕业求职时,她从同学口中得知“三支一扶”政策,才尝试报考并成功地找到了工作岗位。 调研发现,对基层就业不了解甚至有误解的学生不在少数。有专家分析称,受社会和教育环境等因素影响,一些大学生形成了“在大城市或知名企业工作才体面”的就业观念,认为去基层就业“没面子”。此外,一些大学生对基层工作的重要性和发展潜力了解不足,认为基层就业环境艰苦、待遇低、缺少发展空间,从而弱化了扎根基层发展事业的动力。因此,应打通对基层的认知信息堵点,让大学生更加客观地了解基层,认识到基层对于自身锤炼的重要意义。 而对那些愿意下基层的学生来说,还面临着能否“待得住”并且“干得好”的现实考题。 “去基层工作,我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适应生活环境。”苏冰告诉记者,她任教的学校在山脚下,冬天漫长寒冷,教室和宿舍没有暖气,靠煤炉子生火取暖。由于从未生过火,她连点炉子都要学半天。“基层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不同地区的文化和习惯也存在差异,给初来乍到的大学生带来了不小挑战,需要他们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去适应环境。”某985高校就业中心教师刘文表示,“当克服了这些困难后,他们会更有信心直面未来的任何挑战。” 对杨华来说,“本领恐慌”是她接触基层工作后最深的感触:“大学学的专业知识很难直接用得上,工作中涉及的农村农业知识和公文写作等,都需要在实干中摸索。”余慧菊认为,实践千差万别,所有的专业知识必须和实践结合,才能真正体现所学的价值,这也是成才的必要过程。当然,目前的教育模式偏重理论与应试,对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培养不足,成为制约大学生在基层顺利发展的重要原因。各高校需进一步强化实习实践课程,让知识到能力的转化更加顺畅。 刘文提到,一些地方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导致大学生在基层晋升空间较小,职业发展前景不确定,影响了他们对基层工作的信心。“比如,近几年各省大范围招录选调生,毕业生作为高素质人才被引进基层。然而,一些乡镇因招录人员过多,在编选调生甚至达到10余人,‘选而不调’的现状让准备加入其中的毕业生有些忐忑。” 激发投身基层热情,提供坚实有力支撑 鼓励并帮助大学生基层就业,哪些工作须加强? 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坚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想信念,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崔盛建议,高校应构建系统化的理想信念培育体系,发挥课程对大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激励和协调作用,并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拓宽人际交往,提高信息识别能力。同时,引导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鼓励他们在扎根基层中实现人生价值。 为引导、鼓励更多大学生赴基层就业,近年来,西安交通大学打出了一套“组合拳”。郑旭红介绍,学校通过新生入学教育、职业规划课程、毕业生就业动员大会等活动,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鼓励他们将“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每年面向全校遴选培养一批主动作为、有志于为人民服务的学生纳入“人民公仆”养成行动,组织政府见习、志愿服务、扶贫支教等社会实践。建设学生社团“基层就业服务协会”,举办职业咨询、指导讲座等各类活动,助力学生职业发展。同时,学校还通过媒体报道、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做好基层就业典型案例的宣传工作,营造“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浓厚氛围。 为帮助毕业生更好融入基层环境,郑旭红建议,政府应加大对基层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基层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同时,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建立文化交流平台等方式,推动基层文化建设,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应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基层就业职业发展通道的政策设计。”余慧菊说,“比如,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岗位与其专业所学、能力经历等方面的适配度,使他们‘学有所用’‘才尽其用’。完善大学生基层志愿服务期间的管理、培训、考核与退出等机制,使大学生志愿者‘适合者留用’。健全服务期满后的职业发展通道和晋升提拔机制,使他们‘留得下’‘有盼头’。”(唐芊尔 王夏雯) (文中苏冰、杨华、刘文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