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问答框中输入一个问题,很快能得到较为准确的答案;选定几个关键词,就能迅速生成一幅幅生动美观的画作;将一系列图片作为素材输入,风格各异的视频随即生成……随着人工智能研究与产业的蓬勃发展,这些曾经令人难以想象的场景如今已变为现实。 近年来,各地高校人工智能专业热度持续攀升。据相关搜索数据,人工智能专业已经成为今年高考考生报考的热门专业,其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不同高校侧重点各不相同 人工智能的概念最初于1956年在达特茅斯会议上被正式提出。时至今日,它已走过了数十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三次发展浪潮。人工智能专业是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之一。它的诞生与全球人工智能发展大势息息相关。 早在2018年的中国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国际培养计划启动仪式上,时任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许涛曾表示,教育部将研究设立人工智能专业,推动人工智能一级学科建设;2019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公布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确认全国共有35所高校获首批人工智能专业建设资格;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公布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在新增备案本科专业名单中,人工智能专业新增数量最多。迄今为止,据教育部公开数据,全国共有498所高校开设了人工智能本科专业。 对于人工智能专业的具体学习内容和课程设置,各高校有着不同布局。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魏平介绍,该校人工智能专业共有八大专业课程群,分别为“数学与统计”“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核心”“先进机器人技术”“认知与神经科学”“人工智能工具与平台”“人工智能与社会”,共包含34门课程。“这些课程群涵盖基础课程群、主干课程群、交叉课程群等,强调科学、技术与工程学科交叉、相辅相成,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魏平说。 而江南大学人工智能专业的课程设置略有不同。“我们重点关注智能系统及算法的相关内容,开设了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专业核心课,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专业选修课,以及人工智能学科前沿、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等专业自主课程。”江南大学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方伟说,“另外,考虑到人工智能对数学建模要求较高,我们更重视数学基础,开设了192个课时的《数学分析》与128个课时的《高等代数》课程。” 不难看出,人工智能专业的主要学习内容与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等有关,侧重多学科融会贯通。不同高校根据自身特色,在课程设置方面侧重于应用能力或数学技能。 打造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 近年来,人工智能领域的蓬勃发展,对基础知识扎实、科学素养良好、专业水平出众的人才产生了迫切需求。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焦李成认为,人工智能专业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是简单地培养人才,而是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需求和评价标准要从产业来、从需求来。人工智能领域的科研、教育与产业发展,应当是一体化的。”焦李成表示。 人工智能专业是一个多学科贯通融合的专业,其课程跨度大、难度高、数量多,且需要长时间、多领域的实践积累。学生如果仅依靠本科四年的时间学习,往往容易会而不精、全而不深,导致在日后的产研工作中面临困难,甚至无法胜任。因此,人工智能专业中的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正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青睐。 方伟介绍,江南大学的人工智能专业采用了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通过缩短人才培养年限,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利用各种资源平台助力学生开展早期科研训练,让学生长期参与科研项目,积累丰富的科研经验,提升科研水平,培养科研创新和实际工作能力。”方伟说,“这种培养模式使人工智能专业学生具备更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在就业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专业则开设了本硕博“直通车”。“坐上‘直通车’,比按部就班地从本科一直读到博士,要节约3年时间。”焦李成说,“我们让学生做科学研究的同时参与产业实践,形成了‘科学研究+创新实践’‘高水平平台+高层次人才’‘人工智能+其他学科跨界融合’的特色全方位育人体系。” 此外,魏平介绍,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专业的人才培养遵循着“2+4+X”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中,‘2’是指对一、二年级本科生的通识教育和宽口径专业基础教育;‘4’是将对本科生三、四年级和硕士生两年的培养与教学资源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本科生、研究生课程;‘X’则是指对研究生(包括博士生)的学位论文不作‘一刀切’要求。”魏平说,该培养模式将通识教育、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相结合,强调因材施教,有助于实现从知识传授型向探索研究型教育的转变。 注重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 在焦李成看来,人工智能重塑的不是一个学科,也不是一个行业,而是整个教育体系。“如果观察电子信息、计算机、自动化、数学、物理等学科可以发现,它们的共同交汇点就是人工智能。”焦李成说。 此种背景下,高校纷纷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向广大学子普及与人工智能的相关知识,让他们更好适应如今的智能社会。目前,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一批高水平大学均已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 人工智能通识课与人工智能专业课程有哪些区别?方伟表示:“人工智能通识课不等同于人工智能专业课,两者不处于同一赛道。” 方伟认为,人工智能通识课主要是针对非人工智能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为他们普及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以及人工智能的主要技术和应用场景等,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领域及行业中的应用。同时,通识课使学生具备将自身专业知识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意识,并夯实宽口径专业基础,培养学生跨学科探索精神,提升他们的创新、实践及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 而人工智能专业课程是为人工智能专业学生专门开设的课程。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外,还要求学生掌握人工智能专业的各项技术及相关算法,包括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算法、深度学习算法、优化算法、强化学习算法等,对学生的数学基础有更高要求。“人工智能专业不仅让学生学会用人工智能解决问题,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算法创新思维和工程创新能力。”方伟说。 魏平表示,人工智能专业的定位是培养扎实掌握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应用技术,熟悉人工智能相关交叉学科知识,具备突出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系统思维能力与国际视野,且能引领未来的一流人工智能人才。(李诏宇 王禹涵 李佳敏 于 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