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教育
学苑创造

国外“野鸡大学”为何在中国有市场?

时间:2014-04-14 12:56:37来源:本站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44个中国公民主要留学国家的一万余所正规院校名单,并公布了经过合法批准的四百多家本科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名单。这是为了保证到境外或中外合作教育机构就读的中国学生得到高质量教育的必要提醒和监管措施。但是,仅仅公布教育机构白名单还不够,还需要在审查学历来源的基础上,以实际水平而不是惟文凭来判别真正的人才,同时也需要认真改进国内教育的质量。

  境外教育机构的实际水平差别相当大
 

  中国学生到境外教育发达的机构留学,不仅有助于他们接受优秀的教育成果,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创新研究技能,也有助于他们了解异域的思想理念和文化精华,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但是,目前境外教育机构的实际状况水平差别相当大。有很先进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对学生严格训练,精心培养。但也有教育机构是所谓“野鸡大学”,不但没有像样的师资和课程安排,甚至连正规的教室和实验室都没有。一些国家近年来新办了一些私立学校,似乎就是为了向外国人卖文凭的,教学质量低,甚至频频倒闭。这些“学店”以营利为目的,没有足够的教学力量和设施,却滥发文凭,甚至只要交钱,不上课也可以毕业。此类学校常起一些与知名大学相近的名字以混淆视听,吸引学生入学,并且钻一些国家的法律漏洞,让拿了它们文凭的人回国后冒充优秀人才。由于对学生要求低,甚至不进行正常的考核,到这些机构读书的学生实际水平和能力并未得到提升,有的甚至拿了文凭,正常的外语交流能力都不够。相当一些学生在国内学习并不刻苦努力,基础差,自立能力弱,到这些学校读书后更流于放任,家长花了大把的钱,实际上孩子并没有学到什么。这些学校为了赢利,不择手段。有消息说,近年美国“野鸡大学”的学位证,95%都给了中国的留学生。而顶着虚假的洋学历到国内来招摇者也屡见不鲜,某些社会名人也不能幸免。
 

  再度审视“惟文凭”
 

  其实,类似的学历甄别已经进行过多次,但却一直屡禁不止,依然有人趋之若鹜地追逐这些野鸡大学的文凭。究其原因,在于相当一些用人单位惟文凭而不认真鉴别实际能力的倾向。学历文凭本来是用来展示一个人学习的经验,但并不是表现其能力和水平的惟一标准。我们常看到,同样学历的一个班的同学在毕业以后,实际能力仍然会相差很大。个人的主观努力、勤奋、用心、创造力上的差别会使得有同样文凭的人能力差距很大。目前许多用人单位在学历上的标准不断膨胀,远超过了通货膨胀,以各种方式进行学历标准上的攀比。尤其是洋学历,甚至成了一些单位用人和晋升的硬指标。相当一些高校在教授职称的评定上已经把洋学历当作必要条件,无国外学习经验者不得晋升。人事部门在引进教师和科研人员时也要求无洋学历者莫入。这就更助长了人们追逐洋文凭的热情。在国外先进的教育部门受过良好的教育,固然是很好的基础,但仅仅以此为标准而忽视实际的水平和能力,显然是走了极端。

  这种盲目追逐洋学历的现象并非自今日始。中国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传统的私塾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变化,因而开始设立洋学堂,引进西学。外国传教士最先把大学和研究机构引入中国,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高等院校,包括引进大批的洋教师、洋教材。此后当需要培养更多自己的教师时,留洋的学历就占有了相当大的优势。一些人到外国野鸡大学混个文凭回来,那时候的资讯没有今天发达,学历认证更难一些。所以有钱钟书笔下的《围城》所描述的花几个洋钱买来“克莱登大学”的文凭,也能到大学里当教师糊弄人。
 

  反思国内教育质量
 

  面对诱人的洋学历,还需要反思一下国内教育机构质量提高的问题。虽然现代高校在中国创办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在教书育人的质量上仍然存在差别,尤其在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在中国自己的教育机构中长期工作的科技人员,至今还无一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提出了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需要就我们在全面创新人才培养上的缺失进行认真的反思和改革。我们的学校教育从小学开始,过多地关注死记硬背,背诵标准答案,而不是鼓励和引导创新。大量技能性的训练强化了重复记忆已经有的知识,而不是开拓新思路。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提出创新思想并进行系统论证的也相当缺失,大多集中于诠释已有的思想,特别是外来的成果。以先进的高校来比较,国内机构教育与发达国家还是存在相当的差距。国内高考体制相对狭隘的考核方式,对于人才创新能力的相对忽视,都促使许多人愿意出更高的成本追求洋学历。

  总而言之,公布国外高校的白名单对于审查国外学历是一个必要的措施,但还需要深入思考野鸡大学文凭屡禁不止的社会根源,审视一些用人单位惟文凭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倾向。同时还需要认真改进国内教育的教学质量,改革培养和考核人才的方式,尤其是如何通过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我们在继续鼓励到国外先进大学留学的同时,也让我国自己的高校同样对人才具有吸引力,展其才华。(南京大学   顾 肃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