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教育
学苑创造

考中有爱 能力为先——我在英国亲历的几次考试

时间:2013-07-01 13:31:37来源:本站
□桂林市拱极小学  何宏艳

        转眼间,又到了各个学校准备期末考试的时间了。说到考试,我们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学生们正襟危坐、如临大敌的紧张模样。2005年,我有幸以学生的身份在英国布莱顿大学学习了三个月,期间也经历过大大小小很多次考试,他们的考题形式、考试方式、考察内容和老师对待考试的态度,使我这个曾经经历过无数次“中国式”考试的学生在大开眼界的同时也感慨颇多。尽管回国已经七八年了,但是那些考试场景仍然历历在目,让我印象深刻。
 
        别开生面的入学考试
       从前来接机的班主任老师Alex的口中得知我们将在上课前头一天接受布莱顿大学FALMER校区的校长Elspeth亲自主持的入学考试时,我们这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经过重重考试才好不容易杀出重围获得留学资格的老师们顾不得自己的“谦谦君子”形象,全都炸开了锅。不是说只有在中国才考试不断吗?怎么英国也考呀!接下来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里,Alex被我们询问得最多的就是“怎么考?考些什么?我该怎么准备?”一如考前焦虑而无助的学生。尽管她一再柔声安慰我们不用准备什么,这只是一个极小较小的考试(a tiny test),很多人还是无法放松,变得心事重重。我也和他们一样,忘了欣赏扑面而来的迷人美景,一到我的房东家(为了有更多机会了解英国的风土人情,我们是一两个人一组随机分配住在布莱顿当地人家里的),我就开始翻词典、写自我介绍、背日常对话,把所有自己能够想到的题型都预设了一遍,实在“黔驴技穷”了,便把随身携带的电子辞典中的单词也复习了一些。我们不是经常激励学生说“临阵磨枪,不亮也光”嘛?再怎么样,我也不能输在第一场考试中呀!
        在忐忑不安中,我们迎来了在布莱顿大学的第一堂课。Elspeth是一位典型的英国女人,四十多岁年纪,打扮朴素干练,很容易让我们感觉她言语当中的严谨而不乏幽默。简短的欢迎辞之后是比较系统的关于学校情况的介绍,以及对我们学习和生活的关心和询问。我们大多数人是在敷衍老师,因为心里面还挂着入学考试的事情,期待她快些把试卷拿出来。而Elspeth似乎忘了这档子事,不厌其烦地像对待小学生一样告诉我们在英国这几个月需要注意的事项,附带回答有疑惑的同学的提问。她似乎对我们每个人在中国的地域和所从事的工作很感兴趣,几乎对每个同学来自的学校和所任教的年段都进行了询问,还特别强调了一些中英文化中有可能会发生碰撞的事情,希望我们注意,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很奇怪,我们这些在讲台上口若悬河的老师,到了她面前,很多人说话的声音低了一个八度还不止,甚至结结巴巴的,紧张得不行。要知道,我们是从各个省区挑选出来以后再经过二选一才获得这个出国资格的,说是“百里挑一”一点都不为过。显然,Elspeth不介意这些,她还是那么耐心地听完,极少打断我们的叙述,也没有任何不耐烦的神情。
       最后,临近下课了,她才拿出一叠试卷,大概A4纸大小,让我们答题。拿到试卷,我们都笑了,这是一张什么内容的考题呀,全是对英国环境初印象、房东态度、老师授课满意度及期望值、希望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去哪里参观的调查,这也算考试么?Elspeth可不含糊,她说,唯有我们在英国生活得好,学到自己想学的东西,我们才会不虚此行呀!那么入学成绩呢?她说,你们刚才不是说了很多了吗?你们能够听懂我的课,可以和我自由交谈,不是已经过关了么?在国内的课堂上,这些话是我们经常用来鼓励学生的,但是那天从Elspeth口里说出来的时候,我们还是愣了很久,原来,能够运用英语交流就是我们来这里的一大目的呀,我们怎么能因为一味关注考试而本末倒置了呢?!
 
        出其不意的随堂考试

        经历了入学考以后,我们紧绷的神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放松。原来传说中的国外考试真的没有国内那么严。随后我们过着英国大学生般的日子,听不同老师给我们专门准备的课,如语法学、口语交际课、中小学课堂教学技巧等等。日子开始趋于平淡,就像我们过了入学新鲜期的学生一样,按部就班地按时上课、盼望放学、热衷课余时间流连于英格兰美不胜收的自然美景……但是,也常常会有一些出其不意的随堂考试,尽管难度不大,但要取得好成绩,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口语老师Simon组织的一次小型分组考试。
        Simon的课程在整个课程的安排中占了很重的比例,他上的口语课形式多样,特别注重让我们感受、体验,他还有点英国式的冷幽默,时常让我们费劲猜测他到底是在开玩笑还是当真。有一天,一个上午都是他的课,他上的是关于单词记忆和运用单词树进行描述的内容,临下课时,他忽然宣布马上进行分组考试。大多经历过高考的人应该都做过类似的练习,其实就是从某一两个词根联想到与之相关的更多内容然后进行归类记忆和运用。本来这种考试的难度并不大,不过既然Simon要求我们以组为单位进行练习,那么成绩的好坏就不能由个人决定了。我们必须全程用英语分工协调,在测试过程中还要懂得随机应变,最后才能努力回到我们预设的目标中。在练习了几分钟后,先后有几个组的同学提出能否由自己单独代表,因为很多时候大家达成共识的时间比记忆的时间更多。Simon很平静却坚决地拒绝了,“你们是一组的,”他简短地说。之后就不再搭理我们类似的疑问。既然没了退路,时间又紧迫,那么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互相妥协、共同前进。很快地,一组又一组的同学成功了!即使有个别组的人没有跟上,Simon也和我们一样参与其中,帮他们献计献策。当最后一组顺利过关时,我们对他在测试过程中给每个人打出的贴切的成绩佩服得五体投地。而他脸上如孩童般兴奋的表情,那一刻真诚温暖的笑容,至今仍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一如昨日……
 
       严肃较真的论文答辩

        Alex是我们的班主任,也是负责我们论文答辩工作的老师。平时我们跟她见面的机会多,上她的课时也特别放松,加上她的年龄比我们当中的很多人都小,很多时候我们都“没大没小”地把她当朋友看待,而她也如邻家小妹般亲切可人。
       到英国一个月后,我们就有计划地被安排到与她单独见面,讨论论文答辩的各种准备程序。在选题、提纲的拟定等方面,她都亲力亲为,与我们仔细推敲、认真斟酌。这是一个漫长而容易遗忘的过程,在课余时间玩得有些忘形的我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要我们上交初稿的时间那么快就到了。那几天,我和很多人一样,废寝忘食地在图书室查资料、写稿子。很多人拿出了在国内写论文的“本领”,东抄抄、西贴贴,开始“凑”论文。我心里也有些许不安,因为Alex对每个人都强调: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悟,杜绝抄袭或大段挪用,但情急之中,我哪还管得了这些?更何况,心理上总还有那么一丝丝侥幸的。
       很快,我们的论文初稿被她改出来了。要知道,Alex肩负着3个班的教学任务,她怎么能那么快地改完班里37个学生的论文,而且每一篇都详细批注呢?最让我们汗颜的是,论文中每一处来自原文下载的部分都被Alex毫不留情地拽了出来,并注明了出处。这一下我们都傻眼了,碰到如此较真的老师,我们哪还敢懈怠?虽然Alex没有多说一句话,但是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再也无颜敷衍,纷纷拿出当初高考的干劲,心无旁骛地真正投入到准备论文答辩的工作中。历经无数次修改和推敲,我们终于顺利通过了论文答辩,也敢坦然正视Alex关注的眼神了。现在回头想想,那是怎样的一场心理洗礼过程呀!
 
       热泪盈眶的结业考试

       弹指一挥间,我们在英国学习的日子马上就要结束了,学校给我们安排了一场结业考试,由教我们文化背景知识的Richard担任主考。这是我们进行的最后一场评分考试,也是一场充满着浓浓离愁别绪的考试。在一个大大的阶梯教室里,我们经历了一场与其说是考试,不如说是毕业感言的离别感言会。在大屏幕上打出的“Thank you, University of Brighton!”的大幅标语的背景下,我们依次走上台,回顾我们三个月里经历的最难忘的生活、学习细节,很多人难抑激动之情,数次哽咽停顿。Richard坐在台下,没有提醒我们时间,没有责怪我们跑题,没有催促我们赶时间,任由我们自由发挥,让我们把三个月的点点滴滴串成晶莹的思念之珠,珍藏在我们的记忆深处。得分的多少没有人再记得,但是最后Richard对每个人的表现的几句或激励或安慰的话语,温暖了我们每个人的心,以至于多年以后我们在共同的QQ群里,还时常提起这感人至深的一幕。
        在英国学习期间经历的这些考试使我深深体会到了英国考试形式的多样性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在考试当中,我的心情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放松。回国多年,我很欣喜地看到,我们中小学的考试形式也正在朝这个目标迈进。2011年颁布的《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中对评价标准提出建议: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导向作用;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等,使我们一直极力在倡导的“重能力、轻分数”有了法规方面的坚实保障。但是,也许是由于教育体制大环境的制约,在考试中,学生能够真正体验到的成就感,教师能够切实考察到的学生应用能力,以及师生双方对于考试的真实态度,英国应该还是走在更前列的。将国内考试模式和我在英国三个月间经历的考试作对比,我想,我们的路,也许还很长……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