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教育
学苑创造

夹缝中的文艺片令人同情

时间:2014-04-22 12:02:08来源:本站

     1988年,张艺谋凭借《红高粱》成为国内首个获柏林金熊奖的导演,也开创了华语文艺片国际拿奖的先河。这部投资不足100万元,获奖后在国内收获了400多万的票房。这一数字,在单片票房以亿为单位的今天来看几乎可忽略不计,但在大众娱乐相对落后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却堪称“天文数字”。

  《红高粱》的成功,引无数后来者纷纷视其为马首,希望也能复制出该片的神话。观众的选择是有数据可视的:1993年,《香魂女》、《霸王别姬》在柏林和戛纳分获大奖,但当年拷贝订第一的国产片却是一部名不见经传的武打片《血祭黄沙镇》;还有,《图雅的婚事》、《三峡好人》等获国际大奖的华语文艺片,在进入市场后不约而同地遭遇票房惨淡。最典型的是,在柏林拿下银熊奖的《晚钟》,曾被圈内人称赞“非看不可”,结果却只卖出一个拷贝。
 

  文艺片努力变身“不文艺”
 

  当然,也有叫座的文艺片。2012年3月刘德华的《桃姐》让文艺片扬眉吐气,去年大热的《中国合伙人》、《北京遇上西雅图》等片也延续了这种兴奋。但是,这些票房叫好的文艺片的共性是:骨子里淌着文艺的血,但宣发时或打导演牌或走明星路线,尽可能洗脱“艺术”之名、以“商业”的容颜示人,让观众觉着“看起来不文艺”。

  放眼今年3月排片表,公开放映的文艺片寥寥无几。今年三八档期,一部名为《一个温州的女人》的文艺片,自称“这是一个关于单身妈妈和空巢老人的故事”,但只在院线一日游后就在3月10日的全国排片表中消失不见了。今年,刁亦男的《白日焰火》扬威柏林后定档3月。导演刁亦男也公开表示:“这将是获奖的国产电影中票房最高的。”该片能否突破文艺片叫好不叫座的魔咒,我们还需拭目以待。
 

  文艺片的春天在哪里
 

  用票房成绩这把尺子来衡量,进院线的文艺片无疑是一败涂地的。那么,这样的计量方法是否本身就是一种谬误?换句话来说,在商业化的电影环境驱使下,向一部文艺片逼问票房,强迫它进院线,这样的做法谬误吗?电影是个百花园,既不能没有艺术片,也不能只有商业片;不能没有票房,也绝不能只拿票房说事。

  很多身处市场前沿的院线经理就坦言,夹缝中的文艺片令人同情。单就文艺片的档期而言,身前有起自上一年12月的贺岁档、春节档,身后有扎堆5月的美国大片。那么,文艺片的春天到底在哪里呢?在目力所及的资料中,建立艺术院线正成为很多电影人的共识。以文艺片见长的导演霍建起认为:“目前我国院线总体上做得比较简单,缺乏艺术院线的氛围。”贾樟柯也曾经透露,愿意“自掏腰包”在北京打造一家有100个座位的单厅艺术影院。但是,就算有能烧得起钱的投资人出钱把艺术影院建起来了,这样的影院又会靠怎样的盈利模式来生存呢? 看来,文艺片要等到属于自己的春天还需时日。(章学锋)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