桀纣、拾掇、癞蛤蟆、枭首示众、未雨绸缪……如果让你手写这些词语,你能写对几个?日前,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特别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社科院专家当裁判,14岁上下的小选手们同场竞技听写汉字。“熨帖”一词,成人体验团只有10%的正确率。“癞蛤蟆”一词,只有30%的人写对。(8月5日《扬子晚报》)
不管是两个字的“桀纣”“拾掇”,还是四个字的“枭首示众”“未雨绸缪”,应该都算不上是生僻字,如果有人说这几个字不常用,所以才不会写,那么好吧,来一个常用的“癞蛤蟆”。结果,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成人体验团中,只有三成的人写对了,也就意味着有高达七成的人,被一只“癞蛤蟆”给打败了。 实际上,对现代人来说,写不出,念不对,勉强写出来还潦草难看到让人不忍目睹的汉字,又何止是一个“癞蛤蟆”呢?当很多网友感叹“彻底认清了自己文盲本质”的时候,说明这个问题已经变得远比我们想象中更严重。也许有人会说,电脑普及时代,早就实现无纸化办公了,会不会写汉字又有什么关系?各种汉字输入法层出不穷,用电脑打字不是更方便,更快捷,也更有效率吗? 我们承认,电脑打字要远比用手书写更有效率,更方便快捷,但是在追求效率的同时,我们势必也会失去一些东西,比如书写的乐趣,比如汉字中蕴藏的文化与传统,比如一封手写家书所带来的真诚与温暖等等。这么说并非是要开历史的倒车,拒绝电脑等科技产品的应用,非要退回到手写时代。只是在利用电脑时代所带来的效率与便捷的同时,我们也应该重新拿起手中的笔,重拾书写的乐趣,并且在这种一撇一捺的书写中感受和传承传统文化。 作为祖先的伟大发明之一,汉字不仅仅在传承华夏文明和传统文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绝大多数汉字本身,从它的偏旁、部首、构字,都蕴藏着深刻的含义,都体现了祖先造字时的智慧。比如“家”为什么要这么写?上面的“宀”,表示与房屋有关,下面是“豕”,即猪。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所以房子里有猪就成了人家的标志。在书写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边写边体会其中的奥妙与文化,但是通过电脑打字,一闪而过之间,根本就不给我们领会其中奥妙与玄机的机会。也就是有了效率,但是失了乐趣,失了文化。 电脑时代的效率和用笔书写的乐趣,并非是非此即彼的二选一难题,它们完全可以和平共处,和谐共存。比如需要速度和效率的时候,我们大可以使用电脑,使用复印机,但是不需要过于追求速度与效率的时候,我们能否拿起久违的笔,给自己远方的家人,朋友,写一封信,题几句诗?如此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份生活的宁静与恬淡,还有一种温暖与真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