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教育
学苑创造

重拾汉字之美,仅靠电视宣传还不够

时间:2013-08-16 04:23:55来源:本站
      传承了几千年的方块字,似乎正从“熟面孔”变成“陌生人”。两档暑期汉字听写类电视节目的走红,让不少国人惊呼自己已经“不会写字”!这一现象,再次引起人们对汉字文化传承的忧虑(《人民日报》8月9日)。

  “你还会写多少汉字?”这原本不成问题的问题,如今却成了问题。调查显示,94.1%的人都曾有过提笔忘字,其中26.8%的人经常会提笔忘字。互联网时代,手机、电脑的日渐普及,汉字书写脱离日常生活正在成为一种趋势。人们对汉字“敬畏之心”的淡漠,越来越多的人患上“失写症”。不坚持正确书写,谬误就会乘虚而入,这委实是汉字和汉语言文化的莫大尴尬。

  汉字听写类电视节目的走红,让不少国人惊呼自己已经“不会写字”!传承了数千年的汉字,缘何如今成了电视走红,这一现象,应引起我们对汉字文化传承的忧虑。曾几何时,写一手漂亮汉字是令人无比羡慕的技能。如今,却出现提笔忘字甚至出现把提笔忘字不当回事。应当承认,新技术的确给古老的汉字艺术带来较大的冲击。美国学者杰茜卡 贝内就曾把电脑称为“手写体的诅咒”。因汉字象形表意的文字结构十分特殊,电脑输入对汉字手写的冲击尤为严重。但新技术的冲击绝非导致当下汉字境遇的惟一原因。将汉字手写艺术的尴尬,完全归因于新技术的罪过乃是推脱我们自身传承文化的使命与责任。把汉字书写危机归罪于电脑,无异于喝酒伤了肝归罪于杜康,走路扭了脚归罪于马路。“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我们对汉字缺少一份应有的珍视,对民族传统文化缺少一份应有的敬重。”

  作家王蒙曾言:“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在中国历史上,人们对文字曾有过近乎神圣的敬畏感。民间一向有“敬惜字纸”的传统,凡写有字的纸张,人们都会郑重收存或焚化,丝毫不敢怠慢。这与当下年轻人“提笔忘字”的现状,有着太大的区别。在这一场新技术冲击的背后,我们或许早已忘记了汉字中还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与艺术,早已钝化了对具有独特美感的汉字书法的审美能力,早已忽视了手书汉字也是传承汉字文化极具生命力的方式,而仅仅把汉字视作表意符号和交流工具。结果便是,作为符号和工具的汉字,往往只是在实际运用这个层面上存在。客观地说,无论电脑怎么发达,它也只是一种技术、一种工具。今人书写能力的退化,不仅透露出学校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的失落与迷失,意味着传统的汉字书写艺术及其所传承的中国语言文化离人们渐行渐远,更反映出人们在实用主义价值观冲击下对古老文化的轻视,以及对传统文化敬畏之心的日渐丧失。

  国人“提笔忘字”的危机具有可怕的弥散性,它既体现在成年人中间,也表现在青少年学生身上,电脑时代越发达,其蔓延速度越迅捷。重拾汉字之美,仅仅电视档节目文字测试档的火爆来激发我们对汉字书写的兴趣还远远不够,化解“汉字危机”,首先应当关注中小学汉字教育,当务之急需要做好一件事,那就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尽快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中小学汉字教学行为。写字、练字的使命在学校里就该完成,因此学校要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大学生,无论是作业、笔记都应该手写,少用电脑。键盘时代的高效与用笔书写的乐趣,并非是“二选一”的关系。在速度和效率面前,我们大可以使用键盘,但在不需要过于追求速度与效率的时候,我们能否拿起久违的笔,写一封信、题几句诗,这不仅是对中华汉字文化的一种传承,或许更是一种获得温暖与真诚交流的方式。

  (文/郭昌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