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教育
学苑创造

《做中国教育的建设者——新教育实验二十年》:理想照亮现实,行动改变教育

时间:2023-12-27 17:59:06来源:中国教育报

《做中国教育的建设者——新教育实验二十年》
朱永新/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夏书系


        “朱永新教授20年前提出‘理想课堂’的美好愿景,松滋实小通过具体生动的校本化实践做出了‘答卷’,但是,我们如何在20年后的新语境下提炼出新教育实验行动‘理想课堂’美好模样的学校表达?”12月14日下午,松滋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周启平在陪同荆州市教育局调研我们的新教育实验工作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带着这个问题,我翻开了朱永新教授的《做中国教育的建设者》。

       时间是最好的答案。23年,新教育实验从一个人的“书斋梦”成为一群人的“新教育梦”,发展到今天近千万师生追求的“共同教育理想”。这是对新教育实验“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的生动注解。犹记得17年前“能否走得更远”的追问和“浮夸吹牛”的批判,我在想,是一种什么力量让“新教育实验”行稳致远,又让某些人的谬论不攻自破?唯有坚信与行动。朱永新教授曾说:“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我想,这句话应是《做中国教育的建设者》这本书的“题中之义”,也是新教育实验最动人的力量。

        《做中国教育的建设者》一书,系统回答了三个关键性问题。

        一是重塑理想,审视“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高喊着“幸福”的目标,却忽略了幸福的“过程”。新教育实验通过中西合璧和古今贯通的理论建构,不仅以“完整”直指“割裂”的教育顽疾,还把“教育”和“生活”融为一体,教育成为生活的重要元素,是一种“特殊的生活”,从而形成“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一新教育实验的核心使命。这一使命旨在追求“完整的人格、完整的生命、完整的育人体系、完整的教育质量”。“一群又一群长大的孩子,从他们身上能清晰地看到:政治是有理想的,财富是有汗水的,科学是有人性的,享乐是有道德的。”朱永新教授对“新孩子”的描述,正是当下中国教育“立德树人”目标的形象诠释。

        二是系统变革,推动“学校如何重构教育”。新教育实验最大的“与众不同”,表现在对学校教育的系统改造和实践创新,并进而形成具有新教育独特气质的话语体系。面对庞大而复杂的教育治理和学校变革,新教育实验历经20余年的探索,已经形成了“一个使命、两大愿景、四种价值观、三大理论基础”的理论体系、“十大行动项目”的实践体系、“五大新课程”的课程体系,构筑起教育改造和学校变革的“四梁八柱”。梳理新教育的实验进程,我们会发现,新世纪以来的教育改革走向与内容,与新教育实验的行动项目“不谋而合”。尤其是营造书香校园、聆听窗外声音、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育等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时代性,正是当下中国教育纵深推进的教改重点项目。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学校参与新教育实验?除了新教育实验的理论和实践契合了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脉搏”,当下国家层面推进的各项重大教育改革要求,都能在“新教育实验”中找到答案和路径,更重要的原因是,新教育实验为学校变革提供了实践的具体样本和鲜活样态,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更可以创新创造。新教育实验,在行动中探索和深耕,又在行动中提炼、完善和发展、创新。

        三是创新机制,聚焦“谁来改变教育”。深化教育改革,要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关键要解决好“谁来培养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的“大先生”和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殷殷期盼,进一步突出了教师是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根本依靠和关键力量。只有改变教师,才能改变教育。学校选择新教育实验,是因为新教育实验致力于“以教师的专业成长为起点”推动学校变革;教师认同新教育实验,是因为“新教师三专成长模式”让教师们在“尺码相同”的空间里点燃了成长的欲望、找到了成长的价值、克服了职业的倦怠。新教育实验“职业认同+专业成长”的共同体机制,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一条可以复制并推广的路径。

       《做中国教育的建设者》不只是对新教育实验20年的回顾,也是对新教育实验的观望者和质疑者的回应,还是对20年前《我的教育理想》的生动回答,更有融入新时代的“世界眼光”的远见。而我们,既要有仰望星空的坚信,还要有脚踏实地的行动,才能真正成为书中所说的“智慧的运用者,智慧的创造者”。(黄华斌  湖北省松滋市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