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市藤县藤城中心校 邓小玲 黎文容
工作坊成员:黄明海 何燕玲 黎文容 莫忠强 石燕静 杨志英 韦锦姬 莫幼嫦等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综合性课程,阅读则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笔者曾多次参加阅读教学评比课活动,发现虽然有的阅读教学课在形式上有所创新,但是过于追求模式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或浮于表面,或华而不实。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国文教本中排列着一篇篇的文章,使学生试去理解,理解不了的由教师给予帮助(教师不教学生先自设法理解,而只是一篇篇讲给学生听,这并非最妥当的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更使学生试去揣摩它们,意念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才正确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师帮助;从这里,学生学到了写作的知识。”阅读教学包括以教材为主的课内阅读和以教材以外的文本为主的课外阅读,本工作坊开展的“凭借文本素材 有效开展语言实践活动”主题研究重点在于前者。其中,语言实践活动是指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的活动。“凭借文本素材 有效开展语言实践活动”是指在阅读教学中,紧扣文本,挖掘文本内涵,采取一定的策略对学生进行说(口头表达)和写(书面表达)的训练,解决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脱离文本、游离文本的现象,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从而形成言语智慧。 一、读懂文本,精心设计,优化阅读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当前,“对话”一词已经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尚用语,我们认为,阅读教学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通过与文本对话,学生从中感受到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组织者,是联系文本和学生之间的纽带,只有读懂了文本,才能顺利进行教学设计和开展教学,从而达成教学目标。然而教师在备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目标定位不准确,没有突出年段目标,没有体现出年段特点;第二,对文本把握不准,文本解读偏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第三,教学设计缺乏能够引发学生感悟的问题;第四,重视文本内容的分析,忽略了语言文字的训练。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本工作坊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得出了教学设计的有效策略——六读法。 1.读“课标”,找准年段目标,准确定位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以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课文《矛和盾的集合》为例,我们可以这样研读文本。首先,明确第二学段阅读目标(节选):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其次,分析文本特点。(1)分析文体特点: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将会是胜利者”的道理。作者按照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悟出道理的顺序进行叙述。叙事简洁清晰,用事实阐明道理。(2)分析言语形式:文中句子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成语的使用较为频繁,如“合二为一”“大显神威”“集于一身”等,引号、破折号的用法巧妙,如“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3)分析思维过程:理解发明家的思维过程要抓住“忽然”“固然”“当然”等关键性词语。(4)结合年段目标和教材,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为: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课文,学习抓关键词和修辞手法,了解发明家的思维过程,能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句子的含义;初步感知“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我们认为,教师备课首先要有课标意识,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与内容”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各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达成总目标。其次要通读《教师教学用书》的《说明》部分,了解本册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通读“单元说明”,了解单元训练的重点,以便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只有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找准年段目标,才能准确定位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2.读“编者 ”“作者”,读懂课文编者意图和作者的写作意图。例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桃花心木》一文的选编意图:一是让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的内涵;二是体会课文如何借物喻人,从中感悟人生的哲理;三是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特点。中、高年段教师还要读懂作者的写作意图,走近作者,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小学语文教材选文主要分为实用文本和文学文本。很多优秀作家的名篇通过编者被选入教材。几乎没有一位作家在写作时就预见了自己的作品以后会成为教材,而作家也并不是从教学的角度进行写作。因此,教师在备课中首先要研读作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了解作家的文化思想背景、生命情感体验、审美创作追求等。 3.读“导读”,把握单元重点。单元导语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阐明了编者对一组教材的整体设计意图。对于一组教材而言,单元导语有着统领全组、目标定位、学习导航等功能,它从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教师“教什么”“怎样教”等角度做了提示,是教与学的出发点、着力点乃至落脚点。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组课文的导语是:“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在本组课文中,我们将看到父母之爱的一个个侧面,感受到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在这里,学生“学什么”,即通过学习本组课文懂得父母之爱无处不在;教师“教什么”,即借助这组课文让父母与孩子进入彼此的心灵,让孩子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感受、学会回报父母之爱;教师“怎么教”,即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应着眼于“怎样表现”。 4.读“课文”,捕捉教学的关键点。找准文本的“亮点”“仿点”“扩点”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5.读“学情”,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我们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还要在设计教学之前充分地了解学生。没有分析学情的教学设计,把学生看作从同一个起点开始的教学,会大大降低教学的效率。 6.读“练习”,确立言语训练。以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呼风唤雨的世纪》为例,文中的第三题是“积累并抄写课后句子”,即要求学生理解词语并积累佳句。 教师采取“六读法”进行备课,能够学会从整体上分析教材结构和逻辑线索,无论是一册教材、一个单元还是一篇课文,都要有系统的、科学的认识,然后根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确立学段、单元、每篇课文的语言训练点,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形成一个“语言训练纲要”,这样可以保证语言训练内容的逻辑性、序列性,避免语言训练的单一性、重复性,增强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而教师也能够顺利地解决在备课中遇到的问题。 二、有效开展语言实践活动的策略 叶圣陶先生说:“国文科的目的,说起来很多,可是最重要的只有两个,就是阅读的学习和写作的学习。这两种学习,彼此的关系很密切,都非从形式的探究着手不可。”因此,本工作坊开展的“凭借文本素材 有效开展语言实践活动”主题研究,着重训练学生的说(口头表达)和写(书面表达)的能力,经过多年的摸索,形成了切实可行的、有效的教学模式。 (一)立足文本,在语言重组中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 这里的语言即文本语言,重组是指灵活运用文本语言进行再创造。语言的重组是指对文本进行动态处理,以文本语言材料为依托,对获取的语言信息进行筛选、改造等,而学生则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文本语言材料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重新构思、组织、融合、润色,并在新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言语表达。这是一个言语内化的过程,旨在运用和积累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语言重组的方法主要有改写、扩写、续写、补白、复述等。 1.读懂文本“亮点”,积累语言。《桂林山水》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组的第2篇课文。在这组课文中,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以独特的感受描绘了令人神往的大自然景象。在对文本进行解读的前提下,我们设计了以下语言文字训练活动: (1)结合句子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并想一想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水的特点。 波澜壮阔 玩赏 水平如镜 无瑕 扩散 攀登 峰峦雄伟 泰山 红叶似火 拔地而起 骆驼 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 屏障 色彩明丽 危峰兀立 连绵不断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在学生找出概括漓江水的特点的“清、静、绿”这三个字后,让学生用这三个字组成一个句子。 (3)出示三句与文中这一排比句意思相近的句子,让学生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哪一种表达方法更好。 A.漓江的水非常静,稍不注意,你是不会感到它是流动的;透过漓江的水,你可以看见江底的沙子和石头,这足以说明漓江的水很清;难道漓江的水不是绿得像一块无瑕的翡翠吗? B.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4)让学生把下面这个句子说成排比句。 我爱大海、西湖和漓江的水。 2.找准文本“仿点”,读写结合。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颐和园》的第二至五自然段开头第一句分别是:
3.挖掘文本“扩点”,发展思维。教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课文《陶罐和铁罐》时,教师可以这样做: 指导读第三次对话 (1)陶罐软中有硬的争辩,让铁罐更恼怒。读铁罐恼羞成怒的句子……“相提并论”是何意? (2)面对咄咄逼人的铁罐,陶罐仍谦让,引读……“和睦相处”是什么意思? (3)陶罐说这话前,没有表示神态或语气的提示语。想一想此时它会有怎样的语气?(心平气和、面带微笑……请用意会到的语气读陶罐说的这句话。) (4)从这句话中,我们再次感受到陶罐……(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 (5)分角色练读第三次对话。 指导读第四次对话 (1)后来铁罐的态度是什么样的?(读“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我们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2)在这句话中,只有“铁罐说”,“说”的前面没有提示语。想一想其间可以加什么样的提示语来表示铁罐的神态或动作?(火冒三丈、气急败坏、暴跳如雷……学生练读) (3)铁罐“傲慢”“轻蔑”“恼怒”,甚至“气急败坏”地对陶罐说了那么让陶罐难堪的话,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概括,那就是……(“奚落”)。联系上下文理解该词语。 (4)分角色练读第四次对话。 教学时让学生根据对话内容,想象铁罐和陶罐的神态、语气,在横线处写上提示语,引导学生学会提示语在前面、在中间、在后面时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法。 在实践中,我们还对许多课文进行了语言重组训练,比如:人教版语文第九册第一单元课文《迷人的张家界》说写训练,说的训练是:默读课文,说一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张家界迷人的景色,同时说一说第三、四、五自然段开头句有什么作用。写的训练是:仿照文中的写法尝试介绍学校的花圃。在练习中,教师要强调“围绕”这个词语,写美的就从美的角度出发去写,写乐的就从花坛怎么带给自己快乐出发去写。学生写完后进行展示,这样有针对性、层次性的说写训练,降低了难度,目标指向明确,学生基本上能够达到学习目标。再如:学生学习了人教版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课文《挑山工》后对最后一段话进行补充: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它。教师提示:会在什么情况下想到他呢?在我 _________ 的时候,我想起了他,让我 _________。在我 _________的时候,我想起了他 _________让我 _________。在我 _________的时候,我想起了他,让我 。教师提示:会在什么情况想到他?想到他会产生怎样的力量?这个写话训练旨在让学生通过写的活动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当然,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可以进行语言重组训练,如《再见了 亲人》送别场景补白,《威尼斯的小艇》总起句的置换,《金色的鱼钩》作解说员重新介绍鱼钩来历,《鲸》的自述,仿照《美丽的西沙群岛》介绍一个景点等。 (二)延伸文本,在模拟情境中说写 美国教育学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使学习内容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1.在表演情境中说写。小学生的表演欲望比较强,精彩的情境表演能够激发学生参与交流活动的热情,因此,营造良好的表演情境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工作坊成员莫幼嫦老师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晏子使楚》时,请学生在读懂了课文的基础上表演课本剧,并根据扮演的角色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台词,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完成表演后,扮演者和观看的学生分别说一说感受或写一写体会,最后进行评比。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表演,训练了学生的能力和思维,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在情境表演中学习语言,使得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始终处于“激活”的状态。 2.在语言描述情境中说写。在一定的情境中,教师伴以语言描绘,这对学生的认知活动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在情境中进行语言描述,提高了学生感知的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快速进入情境进行说写训练。莫幼嫦老师在教学课文《田忌赛马》时,请学生扮演文中的人物,自己则以记者的身份出现,对学生扮演的人物角色进行采访,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感悟事理。比如:(1)请问田忌先生,第一场比赛结束了,您对这场比赛的结果有什么看法?(2)齐威王先生,您取得了首场比赛的胜利,此刻您有什么感想?(3)请问孙膑先生,看了首场比赛,您有什么样的想法?对于第二场比赛的情况,教师也可以采取这样的引导方式。在语言描述的情境中,学生如身临其境,胜者叙述心中的喜悦,败者叙述心中的愁闷,能够更好地感悟文本主旨。在此过程中,学生得到了很好的说话锻炼。 要让语文课堂教学变得简单而清晰,教师可以挖掘文本的训练点,将语言训练落到实处。本工作坊开展的“凭借文本素材 有效开展语言实践活动”的主题研究就是基于这样的想法而努力去探索,当然,学生的良好语文素养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得法于课内,获益于课外,因此,我们会对该主题进行持续探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