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教育
学苑创造

当前位置: 首页>>理论>>教师工作坊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以爱施教,以乐助学”

时间:2019-02-18 11:07:42来源:本站
百色市中华小学  黄秀英
工作坊成员:赖惠琴  黄丽华  陆玉宁  程春葵  李 娜  罗少杰
 
      编者按: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他倡导热爱儿童,不压抑儿童个性,在教育中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他主张把培养完美发展、具有理想品格的人作为教育最终目的等。“蒹葭青青”特级教师工作坊以这一教育理念为指导,将“以爱施教,以乐助学”作为工作坊的研究主题,并在坊主黄秀英的主持下,围绕这一主题开展语文研究活动,使语文教学充满了人文性。

      “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这一教育名言告诉我们,爱是教育的生命,是教育的“催化剂”。2011年10月,笔者主持的“蒹葭青青”特级教师工作坊围绕“以爱施教,以乐助学”这一主题,尝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以爱施教,以乐助学”的教育理念,探索和构建与这一理念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模式,以期解放学生的个性,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乐趣,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我们的做法是:首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其次,寓教于乐,寓教于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获取成功的心理需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此,我们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教材、教法上,还要关注学生。只有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在语文教学中形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教学占据重要的地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标)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工作坊成员为了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尊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从而实现“以爱施教,以乐助学”的教学目标。例如,课中有的学生发言“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假如教师限制了“说话”内容,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假如教师尊重和关爱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为此,工作坊成员在教学时要做好两个方面:一是允许学生在不打断其他同学“说话”的前提下自由发言,也就是说,当学生产生疑问或需要补充时,可以自由发言;二是在口语交际训练活动中,对那些大胆“说话”的学生要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在表达时做到“锦上添花”,对那些不善言辞的学生要“雪中送炭”,多鼓励和引导,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
      以教学口语交际课《小兔运南瓜》为例,工作坊成员陆玉宁老师上课伊始,用教学课件呈现两幅图:第一幅图是小兔看见了大南瓜,正在想办法把南瓜运走,第二幅图是南瓜运到家后,兔妈妈问小兔“你是怎么把南瓜运回来的”,同时引导学生先观察这两幅图,然后进行说话练习。学生被这两幅有趣的图画深深地吸引住了,纷纷举手发言,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在了解了两幅图的图意后,陆老师继续出示图片:用一个大问号来代替运南瓜的过程,同时鼓励学生想一想小兔用什么办法把南瓜运回家。学生在参与小组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把一句话说完整。有的学生说:“小兔把南瓜滚运回家。”有的学生说:“小兔用车拉着南瓜回家。”学生说话交流的积极性很高。其中有一个学生说:“如果是我,我就叫妈妈来帮忙运南瓜回家。”学生们听了都觉得很好笑,有的说:“这算什么方法呀!”有的说:“你是依赖妈妈的小屁虫。”此时,该生脸红了,有些不好意思。陆老师让学生们安静下来,同时示意该生继续说下去。该生说:“我太瘦了,又没有力气,很多事情都是妈妈帮我做的。这个南瓜那么大,我只能找妈妈帮忙运回家。”听了该生说的理由,陆老师适时评价:“你真勇敢,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继而问全班学生:“你们想不想听听陆老师小时候的故事呢?”学生回答:“想!”随后陆老师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们讲述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学生听得兴致勃勃,表达欲望强烈,为口语训练提供了契机。就这样,在宽松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获得了提高。
      (二)尊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在教学课文《小母鸡种稻子》时,陆老师给学生带来了小母鸡、小鸭、小猫、小猪等动物头饰,学生们看见了很开心。当陆老师戴着小母鸡头饰,系着花围裙,笑容满面地和学生们打招呼时,他们的眼里充满了新奇和喜悦,还热情地向“小母鸡”问好,就连平时不敢发言的学生也加入进来,快乐之情溢于言表。在口语交际实践活动中,陆教师与学生共同扮演动物角色,共同完成口语交际任务。例如,学生上台表演,台下的学生就为正在表演的学生配音;教师表演,学生会为老师做的动作配音。师生在交流互动中形成了平等和谐的关系,教师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了学习的自信。
      二、寓教于乐,寓教于趣
      (一)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求知欲作为一种学习需要的动力作用,不仅在于它产生之后能驱使人去学习,获取新知识,而且当它得到满足以后,会在此基础上产生愉悦的情绪和新的学习需要。如此,学生求知的需要不断增强,就会不断地为学习提供动力支持。
      语文教学具有“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的情感教育功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语文课堂上,假如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产生积极上进的愿望和决心。
      以教学课文《七颗钻石》为例,虽然文中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但是“愿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的主题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领悟。工作坊成员赖惠琴老师在设计教学时,从教学必须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这一理念出发,通过采取配乐朗读等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提出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如水罐的神奇体现在哪里?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神奇的变化?带着这些问题,学生听课文录音,很快进入了童话情境当中。文中提到小姑娘对母亲的孝顺之爱,对小动物的怜悯之心,对陌生人的爱,而母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把生的希望留给孩子,这种种交织在一起的情感,让学生意识到,其实爱是人的一种内心体验,它可以渗透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比如:爱蕴含在妈妈做的可口的饭菜里;爱蕴含在老师的谆谆教诲里;爱是你在失败时朋友说的一句安慰话语;爱是在灾难来临时,素不相识的人伸出的援助之手……更重要的是,爱不仅是获得,还是付出。
      对《七颗钻石》文本内涵的挖掘,满足了学生理解“爱”这一主题的求知需求,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体现出了较高的自觉性、主动性,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二)满足学生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和仅靠强迫维持学习,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学习’是不会维持长久的。”可见,是否寓教于乐,以乐促学,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学习活动中,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高低。因此,教师要做到寓教于乐,为学生营造轻松、有趣、生动、民主的学习氛围,把课堂变成学生获得成功的场所,将学校变成学生向往的地方。
      例如,学习汉语拼音非常枯燥乏味,如果仅靠“死记硬背”容易令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假如教师从满足学生获得成功的心理需求出发,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工作坊成员黄丽华老师在教学中强调在“玩”中学,在“玩”的过程中传授给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方法。黄老师喜欢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儿歌、游戏等形式,将汉语拼音融入游戏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满足他们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首先,在教学导入方面,黄老师为学生创设了各种童话情境。比如,黄老师在教学汉语拼音时,给学生描述了一个令人向往的“汉语拼音王国”:那儿住着一位貌美的女王和她的臣民们,女王非常喜欢讲文明、有智慧的孩子到她的王国里做客。孩子们想到王国里做客,必须先认识拼音王国里的每一位居民。在有趣的童话情境中,学生会产生一种期待学习汉语拼音和渴望获得成功的强烈欲望。接着黄老师结合课文里的插图,给学生创编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掌握汉语拼音知识。又如,在学习拼音“er”时,黄老师创编了这样一个故事:拼音王国里有一个骄傲的孩子,因为他总是瞧不起别人,所以声母宝宝都不愿意和他在一起,一直到现在也没有一个朋友,他只好孤零零地一个人住在复韵母村的村尾。学生在倾听有趣故事时,掌握了这个特殊复韵母“er”不与声母在一起拼读的规律。这样的课堂教学一开始就像磁铁一般紧紧地吸引着学生,使他们能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迅速掌握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
      除了创设学习情境,黄老师还善于运用朗朗上口的儿歌帮助学生识记汉语拼音,使学生快速掌握汉语拼音,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在教学汉语拼音“a o e”时,黄老师引导学生模仿表演小女孩唱歌的样子——“唱着歌,aaa,真好听”,同时纠正学生的发音。学生们纷纷主动要求表演,课堂教学充满了情趣。黄老师组织学生运用各种方式读儿歌,对读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由于刚入学的学生最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黄老师依据学生的特点,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表扬,有利于学生获取成功的体验,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增强他们的学习愿望。
      (三)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让学生在自主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小学语文教材里的文章,有的是耐人寻味的写景散文,有的是讴歌先烈的写人文章,有的是借事说理的文章……这些文章都需要借助于娓娓动听的声觉形象,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发挥想象,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从而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以情感染,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种情境渗透法辅助教学,创设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例如,在教学课文《月光曲》时,工作坊成员赖惠琴老师利用声画入境法,边播放钢琴曲《月光曲》,边范读课文,学生想象皎洁的月光、蔚蓝浩瀚的大海的画面,同时陶醉在水天相接的海天情境中,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在教学课文《趵突泉》时,赖老师用导语入境法导入教学,设计的教学导入语是:“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山河秀丽,当我们置身于大河山川时,发现大自然是如此的神奇美妙。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观赏一下古城济南的趵突泉。”接着出示课文插图,给学生一个直观的画面感受,再配乐朗诵,将文字与图像相结合,让学生从中体会趵突泉的美。赖老师在范读时快慢得当,抒情时声调激昂,说理时慷慨陈词,使学生感受到了语言具有抑扬顿挫之美。
    2.以形感染,使学生享受美的乐趣。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力求把文章所描绘的意境,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人物美,进而产生爱国、爱自然的情感。例如,在学习《长征》一诗中,工作坊成员程春葵老师指导学生整体阅读文本,抓住诗中的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文中语言文字的精美。如抓住首联“远”“难”二字总领全篇,突出长征之艰,以此激情,颔联、颈联以“山”“水”二字突出长征的艰难,然后用“腾”“走”“细浪”“泥丸”等字词以动写静,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红军英勇顽强的精神;尾联用“更喜”“尽开颜”等词写出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及勇于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通过学习重点词句,学生先识景再知情,在优美的语句中体会全诗磅礴的气势,使学生从完整的艺术形象中获得美的享受。
    小学语文教学在尊重学生特长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仅能够陶冶他们的情操,有助于他们形成高尚的品质,而且能够在发现美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这样,学生在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也提升了能力,满足了对事物的审美需求,完成了教学大纲中提出的美育任务。
       与学生朝夕相处,我们始终在思考这么一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使我们对学生少了埋怨、苛求、指责,多了一份宽荣、理解和尊重。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给予学生爱,用爱来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激励学生,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爱的海洋中快乐成长。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