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蒙秀溪
![]() 简朴干练,第一眼见到刘李平时,记者脑海里首先浮现这个词。南宁市红星小学(以下简称红星小学)的教师告诉记者,刘李平是一个“文艺女青年”,平时爱看书、听音乐。随着与她交谈的深入,记者发现,这些概括其实并不全面。多年来,刘李平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南宁市学科带头人,得到同事和学生的爱戴,关键还在于,她身上那种一丝不苟、勤学善思的品质。 一丝不苟 追求最好 “刘校长虽然不是事必躬亲,但学校要实施某项举措时,她都会组织教师进行多次调研,认真思考措施的可行性和可能存在的问题,考虑到每个细节。她工作总是一丝不苟,追求最好。”红星小学林红老师如是说。 2013年10月1日至7日,由于学校要整体翻新改建,红星小学整体搬往在南宁市沛鸿小学设立的临时教学区。为确保教育教学工作有序开展,在接下来的十多天里,刘李平全天候值班,带着教师一丝不苟地把每一项工作做好。考虑到消防设备是安装在墙棱边的,学生使用时容易被刮伤,她组织教师开会商议,决定购买泡沫防撞角把墙棱裹起来;学校门口位于江北大道上,交通安全问题比较突出,她开会讨论,推行“错峰放学制”,制定《家长守则》《学生守则》,组织家长、学生进行学习,加强他们的交通安全意识,并按年级划分家长接送区域,还与南宁市交警支队联合在关键地方安装红绿灯……短短十多天时间,红星小学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得井然有序,得到了青秀区教育局领导的高度赞扬。 刘李平的一丝不苟,体现在她注重细节、追求最好上。1993年,她在南宁市民主路小学任教时,就表现出了这种品质。她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努力把它做到最好,这样才对得起自己。”别人都在休闲娱乐,她则埋头书堆,从叶圣陶到赫尔巴特,从国内外文学名著到教育学、心理学专业书籍,都有所涉猎,还积极争取培训学习的机会。那时,二十出头的她,凭着一股认真劲,专业技能得到了迅速提升,在学校新老教师中崭露头角,获得学校领导和同事的认可,被任命为科研室主任。 成绩没有让刘李平自满,她仍然一丝不苟地工作和学习,秉持着“只有努力做到最好,才能无愧于自己”的信念,向下一个“最好”进发。 在南宁市东葛路小学担任教学科研副校长期间,刘李平一丝不苟的品质同样为她赢得了同事的赞誉,直到现在,当时与她共事的教师依然亲切地称呼她“刘副”。该校一位教师说:“刘副是一个一丝不苟的人。她在指导我们备课、上课、做课题研究的时候,总是关注到我们的每个细节。当我们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她会给我们提供最细致、到位的帮助和关键性的指导意见,使问题迎刃而解。” 2007年,在刘李平的主导下,东葛路小学申报了“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创建特色学校的教育行动研究”课题,由其主持课题的组织和实施工作。虽然在课题开始之初,研究的开展步履维艰,但在课题组成员的努力下,课题还是顺利进入了冲刺阶段。正当课题组成员准备松一口气时,刘李平却没有丝毫松懈。那段时间,她每天都工作到深夜,拿着初步成型的论文认真研读,对每一个观点甚至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认真推敲、思考。研读中,她发现了许多“硬伤”,然后马上召集课题组成员对这些问题一一进行剖析,对症下药。2009年,该课题顺利结题,课题成果集《多元智能特色学校建设与研究》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获得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课题研究成果著述类特等奖、南宁市第十一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比二等奖。 一丝不苟,追求最好,多年来刘李平把这样的态度渗透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虽然,她现在取得了不少成绩,但追求最好的脚步没有停驻。 ![]() 2012年教师节前夕,自治区副主席李康(左三)和时任自治区高校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高枫(左二)到红星小学慰问教师。 勤学善思 走向成功 红星小学是一所老学校,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教育教学观念比较传统、教育教学氛围严谨有余而活泼不足等问题。如何使这所老校焕发新活力?这是刘李平进入红星小学伊始就开始思考的问题。她认真学习目前国际上较为前沿的学校发展规划(SDP)理论和技术,并结合其他学校的成功办学经验,结合南宁市教育局提出的“文化立校”理念,形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最初思路。然后,她又召开教师会议,最终将校园文化命名为“红星文化”。 为提炼出“红星文化”的核心内涵,刘李平创新工作方式,首先组织领导班子编制调查问卷,对学校全体教师、3-6年级学生以及家长进行调查,让各方畅谈自己对红星小学历史的理解和未来的展望。接着,她组织教师举办校园文化建设主题分享活动。活动中,教师们以年级组为单位,以诗歌朗诵、小品演绎、快板说书等形式,生动地讲述了自己与红星小学的故事。通过这些活动,该校提炼出了“和谐、团结、自信、进取”的“红星文化”核心内涵。 她还以创建南宁市“洒扫应对”示范校为平台,带领全校师生开展了“闪亮星娃 雏鹰起飞”星级示范班和个性星娃评比活动,校园里涌现了许多“小明星”:学生胡锦程是一名游泳健将,2012年代表自治区参加全国青少年蹼泳锦标赛取得了多个奖项,成了红星小学的“游泳之星”;李星怡、韦天琪两名学生,一个爱画画,一个爱编故事,她们把发生在生活和校园中有趣的事情编成一个个故事,并绘成漫画,现在,她们已经共同创作了好几本漫画书了,是红星小学里的“漫画之星”。此外,还有“体操之星”“舞蹈之星”“写作之星”……在红星小学,学生积极展现自我,表现出了积极上进的良好精神风貌。 2012年5月,刘李平在自治区“基础教育教师素质提升综合改革实验”项目“校长发展论坛”上作了“红星文化”建设的工作汇报,获得了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广西电视台、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南宁日报》等媒体对该校的校园文化进行了多次报道。 在提炼校园文化的同时,刘李平也积极进行课堂改革的探索。她告诉记者:“我刚到红星小学不久,就不断有老师向我反映,说不会上课了。”这引发了刘李平的深思。当时,红星小学正运用“合作课堂”模式进行教学,但“传统课堂有没有优点”“如何将传统课堂和合作课堂进行糅合,去芜存真”等问题却一直纠缠着她。为寻找问题的突破口,刘李平在做好日常管理工作之余,深入到教师、学生、家长中进行调研,并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咨询相关的专家学者。她逐渐发现,传统课堂与合作课堂的分歧在于教师在课堂上扮演何种角色,而共同的地方则是二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在谈及课堂改革时,刘李平用叶圣陶的名言解释自己对课改的看法,她说,“我认为课堂应该生成的,在课堂上要充分体现教师和学生二者的互动性和主动性,不能因为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而忽略教师的主动性。” 2011年下半年,刘李平组织教师对合作课堂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并对有效教学改革与试验进行了重新定位:汲取合作课堂与传统课堂两者的精华,结合学校的地域、师生状况等实际,针对不同学科、年段、教学内容、课型等情况,最终提出了具有红星小学特色的“星动课堂”改革理念。 “星动课堂”的核心是: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双主体,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形成学生主动性学习;在课程整合和教学活动中,教师注意生生间、师生间、师生与文本、师生与多媒体、课内与课外、小课堂与大社会等全方位的互动;注重营造快乐、平等、宽容、批判、创新的课堂文化,由学生兴趣楔入生成灵动的课堂。简而言之,它是“主动、互动、灵动”的课堂,没有一套固定不变的模式和流程,是在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二者主动性的基础上,试图打造出不仅仅是授受知识和方法,还能做到启迪智慧和思想,力争达到润泽生命和灵魂高度的富有灵性的课堂。 经过不断地反思、总结、凝练、提升,“星动课堂”已初显成效。该校的语文教师邬省川告诉记者:“‘星动课堂’让教师和学生真正得到了解放,两者都充分发挥了主动性,形成了‘主动、互动、灵动’的和谐的课堂氛围。老师教起来轻松,学生学起来快乐。” 2012年5月,红星小学“星动课堂”研究成果作为南宁市的课改典型之一,刘李平代表学校在课改经验观摩会上作专题发言及示范课汇报;2012年12月,该校面向南宁市进行了语文、数学、英语3个学科的优秀“星动课例”展示,均获得与会专家及同行的高度认可。2013年3月,《“星动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建构的实证研究》获批为南宁市“十二五”规划A类课题,成为南宁市三所获得A类重点课题的小学之一。 凭着一丝不苟、勤学善思的品质,刘李平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得到了师生的尊敬。这种尊敬,不仅因为她工作能力强、成绩突出,还因为她毫不保留地帮助年轻教师成长。四年级语文教师卜新颖告诉记者,去年年底,她准备参加全区心理辅导现场课比赛,赛前,刘李平一次又一次地认证听课、评课,给她加油鼓劲。最后,卜新颖在比赛中获得了全区一等奖。 在采访的最后,刘李平坦然地对记者说:“我还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够好,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和专业水平,把工作做到最好。” ![]() 刘李平组织教师对红星小学整体翻新工作进行讨论。
人物小档案:刘李平,现任南宁市红星小学校长,是南宁市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自治区教育厅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南宁市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鉴专家、南宁市教科所课题评审专家,曾任“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项目”自治区专家组成员、“国培计划(2012)—义务教育骨干教师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培训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