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教育
学苑创造

当前位置: 首页>>人物>>最美教师

大山里的“启明星”——记梧州岑溪市语文教师梁素兰

时间:2013-07-25 02:15:59来源:本站
□本刊记者   蒙秀溪    通讯员   张文林
 

 
       早听说在岑溪市归义镇的垌头村里,有一位被乡里称为“启明星”的老师了。她叫梁素兰,年仅26岁,为了自己的梦想,在山沟沟里坚守了数年,她献出了美好的青春时光。
      “教育是我的梦。小时候看着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老师,自己就下定决心长大后要当老师。”梁素兰说到梦想,眼里总闪着亮光,“所以,大学的时候,我就选了小学教育专业。”
       她的梦终于在垌头小学圆了。
       大学毕业后,梁素兰迫于家里的压力,不得不选择了通讯行业。她本以为这辈子是与教育无缘了。就在她准备安心工作时,转机出现了。2008年,她嫁到了垌头村,恰巧此时垌头小学公开招聘代课教师,这次她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毅然放弃了在梧州市区的工作,投身到梦想中,一扎就是5年。“我喜欢孩子们活泼的笑脸,看到他们获得知识后纯真烂漫的笑,我自己感到很幸福。”梁素兰这样解释当初选择教育行业的初衷。
       有人说,教育需要梦想,因为有梦,才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信仰,信仰教育是一种福祉,是为千千万万的孩子谋取幸福的至高无上的事业;因为有梦,才会有一种超凡脱俗的热情,不管是在偏僻的乡村还是在喧闹的城市,都能一如既往从容执教;因为有梦,才能够在教育教学中充满耐心,不骄不躁,不离不弃。“我希望大山里的孩子能多长些见识。”这就是梁素兰的梦,为了这个梦,她熬过了劳累的日子,在犹豫的时候选择留下。
 
        用行动诠释教师的责任

       垌头村是个分散居住的小山村,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许多家长对教育不是很重视,所以这里的孩子辍学率偏高。但梁素兰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多方“游说”,使所教班级保持了零辍学率的记录。
       2009年夏,妮妮(化名)的父亲因病去世,留下了4个幼小的儿女和疾病缠身的爷爷,这时母亲又带着弟弟改嫁。从此,这个家庭的重担不得不过早地落在了不到10岁的妮妮的肩上,她只好辍学回家。梁素兰了解情况后,赶忙来到妮妮家,和妮妮的爷爷商量孙女上学的事情,可每次妮妮爷爷总是摇着头说:“女娃啊,我也知道学习的重要呀,我已经劝妮妮好多次了,可她不听,总说要在家里帮我干活,不让我那么辛苦,妮妮心里孝顺呀……”说到这里,妮妮爷爷深陷的眼里流出了浑浊的泪水。此情此景,梁素兰的眼眶也湿了,她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妮妮重返校园。
        一个星期天的早上,梁素兰带着一套老人的衣服和20斤大米再次踏进妮妮家。妮妮已经放牛去了。梁素兰放下衣服和米,便忙着生火做饭、喂猪,妮妮爷爷拦都拦不住,忙完这些后才跑去找妮妮。当她找到妮妮时,妮妮正靠着稻草垛,一边认真地看着书,一边在纸上写写画画,朝阳静静地落在了那张充满求知欲的脸上。梁素兰悄悄地走到她身边,微笑着问:“妮妮,你在一边放牛一边看书?”她被突然出现的梁素兰吓了一跳。不等她搭腔,梁素兰继续说道:“这倒有点像古代的王冕呢。”妮妮好奇地问:“梁老师,王冕是谁呀?”梁素兰便把王冕如何在牛背上苦读,如何用木棍在地上练习画画,最后成为名画家的故事说给妮妮听,然后又说了童第周在灯下苦读的故事。妮妮听完后已是满眼泪水,梁素兰趁机说:“你看这些大人物,哪个没有经历过困难的时候?但他们在困难中不是退缩,而是迎难而上,所以他们最终成功了。”在梁素兰的耐心开导下,妮妮最后决定重返学校。
        “我所做的只是为了给孩子一个机会,一个接受教育认识多元世界的机会。”梁素兰说。在她的班级中还有一个叫兰兰(化名)的学生。兰兰的兄弟姐妹较多,她下面还有弟弟、妹妹,哥哥姐姐也早已辍学外出打工去了。她父亲觉得她的哥哥姐姐不读书现在也一样能赚钱,所以就干脆不让她读书,而是在家帮忙干活。梁素兰知道后,就多次到兰兰家进行家访。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说动了兰兰爸爸,答应让兰兰回学校上课。兰兰爸爸笑着说:“别看梁老师这个丫头,嘴巴的还真够厉害,她来家里几次之后,我也不得不把女儿送回学校读书呢。”
       小敏(化名)也是梁素兰帮助过的对象之一。小敏本来有一个很幸福的家庭,而且学习很优秀。可惜“天有不测风云”,2010年,小敏的父母出了车祸,她脸上天真烂漫的笑容就此消失了,而且时常精神恍惚,学习成绩退步很快。梁素兰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她便跟家人商量把小敏接到家里住些日子,并慢慢地安慰、开导她。刚开始,小敏还很不习惯,可在梁素兰和家人的悉心照顾和开解下,她重新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脸上慢慢地恢复了昔日的笑容。“梁老师就像妈妈一样疼我爱我。我一定会努力学习,将来报答她!”小敏坚定地说。        
       小娟(化名)是一个智力有些弱的孩子,在班里常被同学笑话、冷落,所以她比较胆小怕事,但她很好学。为了帮助小娟走出困境,梁素兰先教育班里的学生,让他们懂得同学之间应互相尊重、团结友爱,懂得去尊重别人,为小娟营造了一个和谐友爱的学习环境。梁素兰还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帮小娟补习功课,从一些简单的字词开始教,用身边熟悉的事或物直观地给她启发,让她易于理解。在班里,她则让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与小娟结伴学习。通过多种的努力,小娟渐渐地自信起来,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如今她和班里正常的孩子一样,每天都专注而快乐地学习着。她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垌头小学校长潘汉国指着2009年抽考成绩册对记者说:“多年来,梁老师所带的班级在归义镇小学课业抽考中,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你看,连小娟这样的孩子,语文也考了62分,真是难为梁老师了。”
       梁素兰也很重视课堂的建设。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垌头小学还不能全部使用多媒体上课。梁素兰便用心制作了许多精美的教学卡片来克服这种困难,卡片图文并茂,让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有时,她还在课堂上做一些简单的游戏互动,让学生在玩的同时也能学到知识。对于“整治”调皮的学生,她也有一套。比如小勇(化名)在课堂上总是坐不住,有时甚至站起来东张西望,经过反复考虑,她想出了一个法子,就是让小勇当一次小老师。刚开始几分钟,小勇很活跃,可当她让他一会读书一会板书的时候,他就手足无措了,眼睛一直瞟着她,好像在说:“当老师可真累,不仅要一直站着,还要教读书又要写好多字。”梁素兰多次模拟这样的课堂后,小勇的情况得到了好转,连别的调皮生也不敢再违反课堂纪律了。梁素兰说:“课堂上,老师要懂得尊重学生,在他们犯错时不要直接罚或者骂,这样会使他们的自尊心受伤,而应该用一些更委婉有效的方法。”梁素兰还重视对学生的激励。她说:“我觉得老师的一句表扬就是给孩子最大的鼓励。所以,我从来不吝惜对他们的鼓励。比如有哪个孩子在考试中成绩不理想时,我会对他说:‘这次没考好没关系,只要肯努力,下次一定能考好,老师相信你。’学生会感受到你的信任而更加努力。”
在日常生活中,梁素兰也时常把学生挂在心里,她常给家庭困难的学生买一些学习用品,或添置衣服。她说:“一些孩子大冷天的也穿得很单薄,看着就叫人心疼,我得帮帮他们。”
       梁素兰用她的爱温暖了一个又一个孩子,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教师的责任。在垌头村,有人称她为“知心姐姐”,有人叫她“好妈妈”,无论何种称呼,都是村民对她的一种感谢。
 
        “她是我们的小老师”

       梁素兰有着扎实的电脑知识,这在大山里可以说是一个宝贝了。几年来,她先后免费为周边几个小学的十多位老师上电脑课,让他们掌握了电脑的基本知识。
       “无论是周末还是假期,都能看到梁老师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往返于乡间小路的身影。她这是去给她的‘学生’上电脑课呢。”潘汉国这样说。
       南蛇小学也是一个偏僻的学校,那里的老师对于电脑一窍不通,想打篇计划或搜点资料都无从下手。黄君采是南蛇小学的一位老师,今年已经52岁了,他笑着问梁素兰:“我都这把年纪了还能学电脑吗?”“只要你肯学,我一定尽全力教会你。”梁素兰坚定地回答。之后,一放晚学,梁素兰就骑着自行车走上3公里的泥路,前往南蛇小学。她从如何开启电脑到如何播放音乐,手把手地教黄老师,黄老师慢慢地学会了打字、制作表格、绘图、上网查资料……半个学期下来,她风雨无阻,从没落下过一节“课”。黄老师曾好几次往她口袋里塞钱,每次都被她挡了回去。有的老师实在过意不去,要请她吃饭,她都婉言拒绝。曾有人对她说:“你就那么傻?你给他们上课,他们给钱你不要还说得过去,可吃顿饭总是应该的,你怎么就……”梁素兰微微一笑说:“不就是去教一下嘛,这有什么?为了钱为了饭,我还不去了呢。况且,我能教他们的就那么一点点,怎么好意思收人家的钱吃人家的饭?”
        梁素兰的事迹在山村学校传为了佳话,受过她帮助的老师在背后都说:“她是我们的小老师。”
        晚清著名教育家孙诒让曾说:“学校教育之良否,由于教员人格之若何。”确然,梁素兰的奉献精神不仅让学生受惠,也让其他同行得到益处。她就像一颗启明星,在大山里发光发亮,给人以爱的温暖,照亮山里的孩子前进的方向。
 
梁素兰和孩子们一起玩耍。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