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趣话】冷嘲热讽别字联
时间:2015-10-03 12:31:29来源:本站
娄国忠
汉字中形近字、谐音字很多,因形近音似,稍有不慎就会读错或写错,而水平差的人强不知以为知,更是笑话百出。历来文坛就流传着许多写别字、读别字的佚事趣话,其中一些嘲讽别字的巧对妙联尤为有趣。
相传清初苏州秀才韩慕庐在一书馆任教时,曾将《礼记·曲礼》中“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中的“毋”误读作“母”。一名士路过听到,便口占一联讥之:“《曲礼》一篇无母狗。”韩也觉难为情,即对出下联以解嘲:“《春秋》三传有公羊。”“三传”是解释《春秋》的三部著作《公羊传》《谷梁传》和《左传》的合称,其中“公羊”“谷梁”均是作“左”传者的姓氏。联语以“公羊”巧对“母狗”,既贴切,又化俗为雅,极具趣味。
清末的一次科举考试,以《尚书泰誓》中的“昧昧我思之”为题。此句意为“深切地默默想念”,一位考生却误写成“妹妹我思之”,文章内容自然南辕北辙。阅卷的考官看了哑然失笑,随即提笔作批语:“哥哥你错了。”考生粗心授人笑柄,考官批评独出心裁,批语与考生之题目恰成巧对,幽默俏皮,令人莞尔。
清末甘肃某任布政使何颜升,字秋辇,有留学归来的一唐姓翰林在给他的信函中误将“秋辇”写成“秋辈”,又将“追究”的“究”错为“宄”。何即以一联嘲讽:“辇辈同车,夫夫竟作非非想;究宄异穴,九九难将八人除。”此联用离合手法进行嘲讽,巧妙指出对方“辇”与“辈”、“究”与“宄”不分:前二字虽均属“车”部,但各自上半部有“夫”“非”之别;后二字虽都有“九”,但一个为“穴”头,另一个为“宀”头,二者相差了一个“八”,区别很明显。
民国初年,四川军阀孙兆鸾本是大老粗一个,却偏好充斯文,爱咬文嚼字,却又时常错误百出。他将成语“草菅人命”说成“草管人命” ,“马革裹尸”说成“马革裏(‘里’字的繁体)尸”。有文人以此二成语入联:“山管人丁,水管财,草管人命;皮裏袍子,布裏腿,马革裏尸。”将错就错以作嘲讽,读联者无不捧腹。
20世纪30年代,身为“领袖”的蒋介石也出过写错别字的洋相。当时有游庐山的洋人向他投诉说有个别中国人当街晒衣、随地吐痰,不讲卫生,极不文明。蒋介石立即写一手谕,其中的“严格禁止当街洒衣,不准随地吐淡”一句竟出现了两个错别字。手谕下达至江西,虽然被官员们改正过来,并严加保密,但这桩丢脸的事还是流传开了。有人遂据此撰联道:“白纸黑字?非也。黑纸白字也!洒衣吐淡?怪哉。吐衣洒淡哉!”就其错别字反复渲染,以作讽刺。
错别字还给国家造成过巨大的经济损失。20世纪80年代,乌鲁木齐某厂请日本一厂家印刷包装袋,设计的图纸上却误将“乌”写成了“鸟”,结果印好的包装袋全部报废,经济损失达百万元之巨。遂有人撰联以为警诫:“乌鸦有翅原为鸟;王八无毛不上天。”下联“王八”取其大名“乌龟”的“乌”字,以与上联的“鸟”字相对比,显出其错处。
以上这些鲜活的例子,在引人发笑之余也提醒着我们,书写要仔细、认真,不要写别字,否则会闹出笑话的。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