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长篇巨制固然如牡丹般雍容大气,精巧别致的短篇如同雅洁玲珑的苔花,亦能给人以美感。古今中外不乏一些言简意赅、短小精悍的好文章,读来令人意趣盎然,韵味无穷。相传古时,我国江南有一位姓田的少妇,不幸丧夫,当时家中尚有壮年而鳏的公公和血气方刚的小叔子。因此她想改嫁。在封建社会,女人改嫁很不容易,需要经过县官的批准。于是,少妇请别人写了份状子。谁知那人写得又长又啰嗦,县太爷看了半天还不知道状子里到底要讲什么,来不及看完就烦了,直接把状子扔到一旁。于是,少妇干脆自己动手写了一纸短状:“十七嫁,十八寡,叔已壮,翁初鳏。瓜田李下,问当嫁不当嫁?”短短的二十二个字,县官看了拍案叫绝,立即提笔批道:“嫁、嫁、嫁!” 据说北宋欧阳修母亲逝世,门生故吏纷纷写祭文,都是洋洋洒洒一大篇。只有清江知县李观写了一篇很短的祭文:“孟子亚圣,母之教也。夫人有子如何,无遗憾矣。呜呼尚飨!”这祭文只有二十二个字,大约是古代最短的祭文了。语言精炼,颂扬得体,胜过千言万语。 欧阳修自己也崇尚精炼文字,他的《六一诗话》,书前序言只有一句话:“居士退居汝阴而集,以资闲谈也”。这大概是最短的书序了。 而论文之短者,如王安石《读孟尝君传》,全文共有八十八个字,而抑扬吞吐,一波三折,曲尽其妙。 1938 年10 月28 日,国民参政会在重庆召开。汪精卫等投降派在会上力推所谓的对日“和谈”。陈嘉庚从新加坡发来电报提案:“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这一提案引起全国极大反响。邹韬奋称赞道:“寥寥十一字,乃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一个提案。” 世界上最短的社论,要数1968 年4 月,美国《明星日报》发表的一篇社论,文章针对当时在任的总统约翰逊,题目是《约翰逊认输》五个字,而社论全文只有一个字:“妙!” 可是《明星日报》的一字诀也并非首创,完全是效罗斯福总统之故智。第二次世界大战末,英美同盟军决定开辟第二战场,最后商定在法国西海岸诺曼底半岛登陆,商定结果由英国首相邱吉尔电告罗斯福总统,罗斯福回电也只有一个字:“妙!” 其实,军事函电只用一个字,恐怕还是源于中国。清朝一位将军叫鲍超。他随著名将领左宗棠西征,有一次出战被围,叫师爷写告急文书。师爷架着老花眼镜,摇头晃脑拟了半天还未定稿。鲍超急了,夺过师爷的笔,在白纸上大书一个“鲍”字,四周用浓墨画了三个大圈,意即自己被层层包围。左宗棠一看即明,立即发兵驰援。 我国著名戏曲研究家赵景深,解放前曾任北新书局编辑。有一次,他写信向老舍约稿,大书一“赵字”,用红笔一圈,旁注一行字:“老赵被围,速发救兵”。老舍读信后,就在原信上画一支枪,直刺红圈,添注一行字:“元帅休慌,末将来也”,并随信附上稿件。这是作家之间风趣的笔墨。 还有没有更短的文章?有! 中国唯一女皇帝武则天临终时,吩咐在陵墓前面立“无字碑”,她认为一生功过应由后人来评说。看来武则天是明智的。言词往往是拙劣的,无言有时比多言还要好。后人有诗赞道:“临终嘱立无字碑,功过留得后人评。放眼千秋真卓识,女皇不信假奉承。” 小说能够写得短些吗?能。 陶渊明的《陨盗》,也算得一篇超短型小说了:“蔡裔有勇气,声若雷震。尝有二偷儿入室,裔拊床一呼,二盗俱陨。”只有二十五个字。 但这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令,写这篇短文,还不够简洁。因此删改为:“蔡裔勇,声若雷震。有二盗入室,裔拊床一呼,盗俱陨。”二十个字就够了。 无独有偶,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费里蒂克·布朗写过一篇只有两句话的科幻小说:“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 类似的短章游戏在国外曾经颇流行。英国《镜报》曾举行过“三个字”小说征文比赛,据说应征者有八千多人。第一名是利物浦的鲁顿,三个字作品是“神垂死”。该报评语是:“主题忧郁,表达了对这个动荡不安、陈旧腐败世界的种种忧虑。我们认为这三个字十分有力、生动。”第二名是并列两篇,一是“侏儒跳”,一是“衣柜咳”。评语是“具有迷惑力,令人震惊不已”。但世人大多认为这些仅是无聊的文字游戏,算不上什么好作品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