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新使用的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30篇课文,有9篇被更换,其中鲁迅的文章被删掉。史铁生、贾平凹等作家的文章新入选。(据《河南商报》9月4日报道)
其实不只是鲁迅的文章被替换掉了,还有流沙河、周国平等作家的文章也被删除了。之所以鲁迅的文章被删除引发关注,原因无非在于鲁迅及其文章的“批判性”。不少反对的网友甚至发出了“鲁迅文章删除后的课本失去了深刻性”,这样的论调着实有些上纲上线了,从某种角度上部分网友将鲁迅文章和教科书的作用过分拔高,却忽视了培养青年学生价值观是个系统工程。 即使就鲁迅被删除的文章《风筝》本身来讲,也并非是网友所推崇的所谓“批判现实主义”作品。这篇文章的主要思想感情,更多地偏重于对自身思想的反思,再深刻一点便是对传统观念的反思。所以从文章的类型来看,与传统意义上的“战斗型”鲁迅作品也是不同的。如果是这样,《风筝》的可替代性毋庸置疑。 鲁迅文章的批判性和反思性毋庸置疑是可贵的精神财产,任何时候都应该得到重视,而教科书仅仅是传播途径的一种。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现阶段的教科书更多的功能是用来备考,是应试教育的衍生物,应试的文章很难从骨子里获得学生群体的认同,甚至考试结束后便可以忘得精光。就笔者个人经验来谈,鲁迅等作家的文章之所以魅力不减,更多情况下是通过“课外书”来进行普及,并非教科书。 过分关注鲁迅文章被删,却忽视了新近加入的文章及其作者,这样的态度本身便值得商榷。史铁生、贾平凹等作家的作品不论是从思想性,还是文学性方面,都有较高的水准,而文学是没有所谓高低之分的,只有作品类型的不同。笔者认为,史铁生等作家的文章在表达人文关怀方面比鲁迅文章有过之而无不及,对于中学生塑造良好的人生价值观和积极的处世态度有更好的引导性。 过度解读鲁迅文章的被替换,本质上也是一种思维的过分保守。经典的流传不限于教科书的选材,而教科书的文章也应该做到新旧交替,尊重教育规律,一切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重,才是教科书选材的出发点。(王志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