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战强
3月15日,中国新闻网发布了一篇《作家任职大学教授成潮流,王安忆、莫言等均受聘》的评论,该评论指出,作家莫言当教授并非个案,马原曾在同济大学教书多年,王安忆在复旦大学领衔创意写作课程,阎连科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作家成教授已成为群体现象。莫言受聘再次引发热议,那就是:“创作能不能教?高校能不能培养作家?” 高校对作家成长的促进作用 很多人认为创作不能教。罗常培先生曾说过一句有代表性的话:“大学是不培养作家的,作家是社会培养的。”汪曾祺先生也曾在《沈从文在西南联大》一文提及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并没有培养出几位知名的作家。但是汪曾祺又在该文中写道:“但也不是绝对不能教。问题是由什么样的人来教,用什么方法来教。现代大学很少开创作课,原因是找不到合适的人教。偶尔有大学开这门课的,收效甚微,原因是教得不甚得法。” 汪曾祺先生的话很有道理,关键问题不是创作能不能教,而是如何教的问题。虽然创作需要社会阅历,但是光有社会阅历是无法成为作家的。即便是莫言这么“过目不忘”(莫言自言)、饱经沧桑的人,也曾得益于高校教育,他曾坦言在北师大的两年学习,对他的写作帮助很大。 高校尤其是高校中文专业,对于文学创作人才培养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以河池学院中文系为例,自成立以来,该系一直以培养文学创作人才为其办学特色之一。在河池学院毕业的学生中,东西、凡一平已经在区内外享有盛名,成为全国知名作家。此外,还有一大批毕业生活跃于广西文坛,如班源泽、何述强、黄土路、牛依河(黄干)、杨合、石肖咏(寒云)、唐远志、黄胜、罗中一等。在他们的影响下,在校生创作热情和创作成果倍增。据统计,该学院在校生每学期发表的文学作品均在300篇以上,被业界誉为“河池学院文学现象”。2005年10月《文艺报》曾以整版题为“河池学院文学教育呈异彩”的专题全面介绍河池学院培养文学创作人才的办学特色,《广西日报》也就“河池学院文学现象”进行了专题报道。 确实,河池学院中文系一直不遗余力地培养文学创作人才。在中文系的历代教师中,韦启良、韦秋桐、李果河、银建军、温存超、钟纪新等,他们一边教书育人,一边从事文学创作,在各种刊物上发表文学作品,并指导大学生文学社团开展创作交流活动,吸引了一大批文学爱好者,成为了学生从事文学创作的榜样,许多中文专业的学生在完成专业学习的同时也像他们的老师一样不断地练习文学创作,自发组建文学社团,开始了成为作家的梦之旅。在河池学院中文系毕业的学生中,东西、凡一平等知名作家首先就是在浓厚的校园文学创作氛围里受到陶冶而进行创作练习。他们及后来的一大批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发组建文学社团,并坚持不懈地从事创作实践,为日后成为作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高校中文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非就是要培养文学创作人才。中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各高校大同小异,基本上是“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从事写作、文秘、宣传、编辑、语言文学研究等工作,能够在中学或职业学校从事语文教学及研究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因而,培养文学创作人才不是唯一的培养目标。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大学期间,中文专业的写作课老师以及其他爱好文学创作的老师的垂范可以引导学生对文学创作产生兴趣与激情;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可以为学生的文学创作素质打下基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体验;而大学校园内的文学社团的组建和指导可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学创作技能。因而,不可否认高校对作家成长过程的促进作用。 文学创作人才的培养途径 河池学院的毕业生中之所以能有在全国产生影响的作家并形成一支文学创作队伍,笔者以为是与该学院注重对文学创作人才培养有着重大的关系,同时也与该学院中文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学生能力素质培养注重办学特色有关。 首先,在文学课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倾向于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学生仅仅有爱好还是不够的,文学创作并非单纯是有兴趣爱好就可以了,搞文学创作离不开文学基础,离不开语言的运用能力。高校中文专业的课程重点是写作学类、语言学类和文学类,这就为文学创作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支撑平台,其中的文学类课程教学就成了培养文学创作人才的基础中的基础课程,如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这些文学课程的教学是培养文学创作人才的基本素质方面不可缺少的,如文学基本理论、文学阅读鉴赏能力、文学批评能力等。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倾向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如文学史课程,在教学设计中就应减少文学史的讲授及对于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分析的时间分配,而把重点放在对经典作家作品的讲授。在对作家作品的讲授中又主要强调名著(篇)的写作技巧、作家如何构思如何谋篇布局等。同时,在文学课教学中,对于名作可以让学生进行改写或改编,如将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改写成剧本,将果戈理的剧本《钦差大臣》改写成小说,通过这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素质和创作能力。 其次,开设专题性选修课程如散文写作、诗歌写作、戏剧创作、小说创作等。加强课程体系建设,针对文学创作人才培养所需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深度、宽度,开设相应的文学创作课程如散文写作、诗歌写作、戏剧创作、小说创作等。我们知道,中文专业的写作课程只是讲授一些基本的写作常识,比较笼统。为此,对于爱好文学创作的学生来说,还应该分别开设散文写作、诗歌写作、戏剧创作、小说创作等等选修课程,这样可以对学生进行分门别类地进行讲授和创作实训指导,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不同体裁的写作要领,提升学生的创作实践能力。 第三,加强对文学社团的指导和扶持。大学生文学社团对于培养文学创作人才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是大学生文学社团往往是学生自发组建,因此学校、老师不能对其放任自流,使之自生自灭,而要加强指导和扶持。 针对学生的兴趣特长所组建的不同类型的文学社团给予相应的指导。河池学院根据老师的特长按排到各社团去做指导老师,同时经常聘请东西、凡一平、鬼子、罗传州、常剑钧等为“南楼丹霞文学社”“堆去文学社”的校外指导老师,并与《广西文学》杂志社合作成立了《广西文学》杂志社驻河池学院联络站,对学生的文学创作的热情与水平都有较大的提升。 邀请作家进校园传授创作经验与心得。如在2007年河池学院中文系就聘请了七位广西作家为学院兼职教授,分期分批地到学校给学生做讲座,给学生创作指导,效果很好。 创办校园内部文学刊物为学生习作提供发表的平台,同时向公开刊物推荐优秀习作,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现在全国享有盛誉的作家东西和凡一平都是在大学期间首先在社团内部刊物上发表了“铅字”作品而后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向外公开刊物发表文学作品。 第四,深入社会,体验生活。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现在的大学生生活阅历不丰富,对社会的认识只局限于书本或网络中所见所闻,没有亲身或切身的体会和感悟,因此他们的创作会局限于私人情感领域,对时代的变动、社会的变迁没法深刻理解与把握,因而也就缺少深度和厚重。为此,河池学院在抓好专业课程教学与实习实训的同时,在广西东兰县(百色起义领导人之一韦拔群的故乡)、广西宜州市屏南乡合宽村(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广西维尼伦集团、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全国唯一一个仫佬族自治县)、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全国唯一一个毛南族自治县)等地建立了十多个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指导老师们带领学生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理论法制宣讲、文艺表演、手拉手环保宣传、助贫帮困等深入企业、农村了解民风民情,了解时代和社会的变化,使学生从中得到了思想上的教育,同时也获取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此外,加强学生的阅读量。阅读既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也是提升文学鉴赏能力的过程。而俗话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读与写的关系。 最后,还需要有制度上的保障。河池学院中文系在《中文系关于实施能力素质培养“一二三四五十工程”的决定》里就规定了培养学生能力素质解的“一二三四五十工程”,即“三个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笔好字,一手好文章);“二百部”(精读二百部、篇古今中外文学经典名著名篇);“三百首”(背诵三百首、篇文学经典诗篇);“四本证”(职业技能证和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的过级证);每周“五个早读课”;“十篇文”(在校期间公开发表十篇以上文章)。多年来的贯彻实施表明,其中的写“一手好文章”、精读“二百部”、背诵“三百首”、发表“十篇文”对于文学创作人才的培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许多在校学生还不止发表了十篇文章,有的还在校期间就出版了长篇小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高校中文专业培养文学创作人才是可行的,也具有可操作性。笔者认为,重视高校中文专业教育对于文学创作人才培养的作用,并采取多种更有效的培养方式,对开创文学界“百花争鸣”的局面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