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教育
学苑创造

武侠小说新路在何方

时间:2013-07-01 13:33:01来源:本站
梁安早
 
       

       2012年12月22日《广州日报》刊布了一篇题名为《金庸古龙梁羽生作品再版,武侠小说后继无人堪忧》的文章,作者评论说,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期间,尽管金庸、梁羽生等人开始淡出,但新人辈出。在香港的后起之秀倪匡,台湾三剑客司马翎、卧龙生、诸葛青云等一大批武侠小说专业作家的引领之下,武侠小说又一次在读者中火了起来。但这批作家的作品质量不尽人意,佳作难觅,武侠小说的发展仍然处于低谷之中,偶有好的作品,但与“金梁”相比,差距还很远。
        为什么现在的武侠小说远远达不到“金梁”等人的作品的水平?武侠小说要想开创新局面,路在何方?

       新旧武侠小说的区别

       在武侠小说的研究中,学者们通常是以1954年梁羽生于《新晚报》刊载的《龙虎斗京华》为分水岭,将武侠小说分为新、旧两派,在《龙虎斗京华》之前的作品统称为旧派,之后的则称为新派。
       从汉魏晋、六朝间盛行的杂记体神异、志怪小说到晚唐的武侠传奇,武侠小说经历了漫长的萌芽时期。武侠小说真正的形成是在晚清时期。自石玉昆的《三侠五义》之后,各种文人长篇武侠竞相出现,这标志着武侠小说形成了稳定、独立的存在形式。武侠小说从晚清诞生,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曾经出现过许多受读者喜爱的作家和脍炙人口的作品,如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王度庐的《卧虎藏龙》,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郑证因的《鹰爪王》等等。
       将这些作品综合起来,旧派武侠小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在内容上主要是描写报恩复仇、除暴安良、剿匪平盗和民族斗争,如白羽的《黄花劫》等;在武功的描写上,要么是神奇的剑术,要么是平实的技击,如《江湖奇侠传》《鹰爪王》《蜀山剑侠传》等;在小说技巧方面,基本是采用章回体的小说格式和史传的描写方法;在观念上,主要是写善恶之争,通过平民与豪强、侠客与恶霸、清官与贪官污吏之间的矛盾斗争,来表达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观点,如《三侠五义》《彭公案》等。
      从梁羽生的《龙虎斗京华》之后,武侠小说开创了一个新格局。新派武侠小说家将新鲜的血液注入日渐式微的武侠小说,使武侠小说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虽然新派武侠小说继承了大量的旧派武侠元素,但它突破了旧式的窠臼,使之更具现代感,更多样化。在故事的铺陈和写法上,它与旧派武侠小说迥然不同。
       首先,故事多截取历史中的某一个事件,但又不拘泥于其中,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譬如梁羽生的《萍踪侠影》以明朝皇帝及其“土木堡之变”这一真实的历史事件为基本框架来展开故事。至于书中所写的张士诚后人张宗周做了蒙古瓦刺部的右丞相,而他的儿子张丹枫则是反蒙的领袖之一,这些则是为了故事的展开而虚构的。
其次,刻画复杂多面的人物性格。以《射雕英雄传》中的杨康为例,这个人在读者看来是阴险狡诈、阿谀奉承、背信弃义、欺师灭祖的大坏蛋,但如果细读之后不难发现,他对母亲的淳淳教导还是言听计从的,展现了他善良的一面。
       再次,注重描写探险寻宝、情变、艰难的学艺过程和破案过程。比如金庸的小说《侠客行》就写了江湖豪杰寻找玄铁令、石破天学艺艰难的曲折故事。
       第四,在文体上吸收大量的现代写作笔法和技巧,语言简洁流畅,情节结构复杂,擅用多角度展示,心理描写和推理技巧也加入其中,古龙中后期的作品基本都是这样。
       最后,武功的描写突破了旧派的门户之见和过招的窠臼,而重视内功、点穴、暗器、使毒和心智的较量。
       通过以上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虽然新派武侠小说继承了旧派的许多元素,但在此基础上也吸收了西方的一些表现手法,融故事于背景历史为一体,更具有说服力,故事情节枝繁叶茂,令人手不释卷。更为重要的是新派武侠小说开始关注人性,挖掘人性的根源是任何文学作品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新派武侠小说中的人物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善有邪,亦有见风使舵之小人。新派小说的这些优点值得当代武侠小说家借鉴。

       武侠小说的繁荣与衰落

        上文说到,武侠小说虽然在晚清时期就诞生了,但真正得到发展并呈现出一种繁荣现象,却从民国期间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武侠小说在台湾和香港异军突起,繁荣一时。因此叶洪生、林保淳在《台湾武侠小说发展史》这本书里评价说:“即以1951至1960这最初十年的台湾武侠创作发轫期而论,至少有十名以上的武侠作家及其作品值得评述。迨及全盛时期(1961-1970)投身武侠小说创作行列者更多达三百余人,可谓极一时之盛。”在众多的作者当中,名声最响的当然要数古龙了。
        同一时期,香港武术界太极派和白鹤派发生争执,以摆擂比武一决胜负。梁羽生的朋友《新晚报》总编罗孚触为了满足读者的兴趣,交代他以此事为列写一部武侠小说连载,小说《龙虎斗京华》一问世,立刻轰动了整个香港。
        嗣后出来的金庸,以他丰富的历史知识,深厚的阅历,对武侠精神的理解,对武术知识的掌握,精彩的叙事与描写,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将武侠小说推向高潮。毫不夸张地说,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他的书出现。
        1972年,金庸写完《鹿鼎记》宣布封笔;1984年,梁羽生“封刀归隐”;1985年,古龙驾鹤西归。此后,虽有温瑞安等人在苦苦支撑,武侠小说依然走向没落。武侠小说之所以走向没落,除了这些名家的归隐和仙游之外,还有如下几个原因。
        首先,金梁古三大家的作品被人为的拔高,后人将这些作品推向神坛,因为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在前,对待后来作者就难免多了些苛刻,少了些宽容。读者在阅读时不由自主地将后来者的作品与这三位大家进行比较,稍有不满意便横加指责,久而久之,武侠成了一个新人不敢轻易尝试的题材。
        其次,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如今的政治环境与需求不太适合武侠生存发展。武侠中许多行为理念比如劫富济贫、聚啸山林、任意杀人、动辄血流成河、杀人不偿命与现今所提倡的和谐思想背道而驰。
        再次,时代的发展也促使“侠”的理念逐渐发生变化,普世价值观在这几十年中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武侠小说中的舍生忘死的精神还悲天悯人的情怀,与现在“以人为本”的社会格格不入。
        第四,这是一个浮躁的社会,许多作者急于求成,想一夜成名,将利益最大化,在学识和社会阅历尚不充盈的情况下,匆忙动笔,结果写出的东西差强人意。
        第五,视觉文化的冲击。视觉文化不仅改变和控制未成年人的学习和生活,对成年人的生活也有着重大的影响,这使传统的阅读活动受到很大的冲击,造成了读书习文传统求知方式的减弱,阅读能力的下降和阅读人口比例减少。
        第六,工作的繁重和生活压力,促使人们没有太多时间去阅读动辄上百万字的洋洋巨著。
        第七,在中小学,教师基本不允许学生看武侠小说,认为这种文学作品与学习无关,故事离奇不着边际,有唆坏误导之嫌。由于现在中小学生在读者群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武侠小说被人为地挤掉一些读者。
       综上所述,武侠小说从繁荣走向没落,虽然有作家断层、后继乏人、社会生活的影响等客观因素,但主要应该归咎于后金梁古武侠小说时代的作家们沿袭前人的老路走,没有进行创新,没有写出吸引眼球、令人回肠荡气的佳作来。这就好比一锅鲜美的汤,如果将其反复熬个上百次,终究会变味。

        武侠小说的新出路

        有人说,现今的社会不再需要武侠,因为侠是冷兵器时代的产物,是法制落后的产物,武侠这种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必将灭亡。
        然而,去掉《超人》《蝙蝠侠》《蜘蛛侠》等超能力的华丽外衣,它们的精神内核也和中国的武侠没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在文明程度更高的西方世界,人们还如此追捧“侠”呢?那是因为,只要这个社会还不是完美无缺,只要这个世界还不是完全自由、公平、正义和民主,只要人们对社会还存在着不满,就有侠存在的空间。
        那么,今后的武侠小说出路在何方呢?金庸先生在回答媒体相关采访时,这样说道:“我现在经常看旧的武侠小说,因为没有新的可看。现在创作武侠小说的作者大部分是孩子,创作热情很高,写了很多,但好的小说不多,主要还在于积累不足。要创作出优秀的武侠小说,除了要有灵感,还必须进行知识的积累,只有深刻体验生活,再写小说,才能找到感觉。”
        金庸先生提到的“进行知识的积累”真乃金玉良言。因为积累既是创新的活水源头,又是其归宿,没有积累就没有创新,积累能为创新提供最基础最持久的动力。笔者以为,对于武侠小说作者来说,除了多加学习积累之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尝试。
        首先,在借鉴金梁古三位大家的基础上,跳出前辈所创设的固有模式,在形式上要改变,要迎合现代人快节奏的阅读方式。不必一下笔就是上百万言,可以是几万字就是一本书。小椴就是创新的一大例证,他的系列中篇《青丝井的传说》《江湖墟》《夜雨打金荷》就很受读者欢迎,他本人还被誉为“金古黄粱温下的椴”。
        其次,要与时俱进,追求武侠的现代化。社会发展到今天,人都能进入外太空了,还依照老一套一刀一剑一拳一脚去写,想必读者在阅读时就没有了兴趣。作者在创作时不如加入现代元素,就像《蝙蝠侠》那样。
        第三,反映武侠的真实性。在以前的武侠小说中,那些侠客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也是打不死长生不老的,不用做什么就有大把花不完的钱财。这脱离了现实生活。我们不妨用人们喜欢的纪实文学的写法去写,将侠还原,让人感觉就在身边。
        第四,任何文学作品都离不开人性的关注,在人物的刻画上,要写得更合乎人性。如《鬼剑小子》,该书集合了一切“意淫”的因素,比如奇遇奇功、群美投怀,攻无不克,功成身退,现实生活中哪有这样的人?《昆仑》中主人公梁萧那种为生存、自尊而斗争,就是现实生活中所有人的真实写照,因此这本书很受读者欢迎。
        第五,适当理想化。在武侠小说注入一些美好、永恒的东西,让它们常在,并且常新,在人物的刻画方面表现出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违背人性的人生形式。
        最后,孩子是国家一切的未来,任何一种形式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他们,文学作品亦然。我们一方面呼吁有关人士正确对待评价武侠小说,给它一个宽容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则希望广大教学工作者不必将它视为“洪水猛兽”,在学生学习之余,引导他们看一些健康、主题积极向上的武侠作品,在作文教学中,亦可以引导他们尝试着去写,因为武侠小说可以锻炼他们的想象力。
        武侠小说并不像有些人所断言的那样会走向衰落直至消失,毕竟侠的观念存在了几千年之久,早已根植于人们心中。今天,已有许多人通过种种方式进入武侠小说领域,并且在努力地创作、创新,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新武侠必将成为文学界的一面旗帜,也将强烈冲击、消解传统的雅俗观念,并为当代文学在困境中的发展带来诸多有益的启示。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