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教育
学苑创造

当前位置: 首页>>理论>>课堂参考

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的路径选择:基于大学生接受心理机制研究

时间:2024-11-12 16:48:47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摘 要 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对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具有重要意义。思政课的传统教学方式在大学生心理接受方面存在短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作实效。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影响教育教学的各领域和各环节,通过人工智能赋能,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个性化学习路径,增强学生的认知体验和情绪价值,精准把握学生需求,监测情绪变化,激发学习动机,从而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人工智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

当前,基于数字化的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影响教育教学的各领域和各环节,当代大学生对于人工智能向思政课的不断靠近、融合有着极大的包容性,对思政课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多希望。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主动适应教育数字化的发展趋势,以数字化手段打通思政课心理堵点,丰富思政课接受形式,不断推进现代课堂建设,切实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性和实效性。

大学生思政课接受心理原因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高校思政课无论从内容上、形式上,都需要与时代同频共振,与技术协同发展。当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产生偏差,影响了思政课的实效。

1.新刺激物与原有图式冲突影响图式生长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同化,认为主体的任何活动都要经过同化这一过程。所谓同化,是指个体在认识新事物时,将现有的环境因素内化到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从而丰富和充实原有图式。值得注意的是,同化并不会引起已有图式的质变,只会发生一定的量变。图式同样是其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皮亚杰认为,图式是个体对某一特定的外部情境所产生的认知结构和组织。简单灌输的授课形式较为单一,学生只是一味地听从教师的“说教”,对于新的知识点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思考和理解,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教学内容严重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不能将思政课上新的刺激物同化到已有图式之中,引发新的刺激物与学生已有图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从而致使学生的认知发展受阻,不能将现有知识转化为学生内心的认知需求,并且学生的认知是有层次的,只有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层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够有的放矢,教师供给与学生需求的关系才不会出现“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的现象。

2.新的图式与原有图式的融合度较差

个体对环境因素的同化和顺应行为是相伴而行的。顺应是指当个体的已有图式不能同化所接触的新刺激时,建立新的图式或者调整原有图式以适应新刺激物的行为。顺应与同化不同,顺应会引起已有图式的质变。信息化时代,众多观念、思潮相互渗透,学生从思政课外界所接触到的信息量远远大于他们在课堂上接受正面教育的时间,大量新思想、新观念的涌入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认知发展。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还不成熟,认知观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当他们面对与以往思政课所接触的认知图式不同的新思想时,不能与之进行同化,学生就会调整甚至抛弃之前的观念、思想,形成新的认知图式以适应外界信息、环境的变化。一方面,学生在接触外界新事物时,若不能将其融入自身的认知之中,无法完成顺应的过程,则说明学生并不具备改变自身认知系统的能力。另一方面,若学生对外界信息不能准确地加以辨别和抉择,一味地吸收新的信息源,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发展,甚至可能对大学生今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3.同化和顺应平衡处理较差影响认知发展

认知图式通过同化和顺应的相互作用、不断发展,以此来适应新环境,接纳新事物,这一过程正是达到认知动态平衡的过程。皮亚杰指出,这种平衡只是相对的、暂时的,并不是绝对的、永久的,旧的平衡一旦被打破,就需要去寻找新的平衡来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在思政课之中,学生的认知是通过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循环过程,由低级水平不断向高级水平发展的。达到认知平衡的前提是正确处理认知冲突,如果学生的已有图式不能运用于现有问题的解决,此时新刺激物就会与已有图式之间产生冲突,于是学生就会想办法来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重新达到平衡状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施教者向学生所呈现的教育材料较为单一,学生所形成的认知结构也单一化,导致在面对不同情景、产生信息之间的冲突以及信息与原有图式之间的认知冲突时,学生无法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评判标准,只能以自身的想法和以往的经验为准,而忽视了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产生什么样的思维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认知与之对应,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学生思政课的认知发展性。

人工智能赋能大学生思政课的价值意义

1.人工智能赋能大学生思政课的认知发展

人工智能不仅给社会生产、服务等领域带来了广泛的积极影响,而且在拓展人类思维、意识以及对事物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方面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人工智能促进大学生思政课的认知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人工智能丰富思政课教学资源。传统的思政课主要以现实中的物理场域为主,虽能较为集中地进行思政课的教学,但形式相对单一化,针对这一点,人工智能能够在现有基础上,让思政课的每一个主体都打破时间、历史文化、地理位置的限制,构建一个虚拟化形象化并且声像具备、实时交流的智能场域,通过虚拟技术,可以为学生们积累更加丰富有趣的学习经验,从而增加活动的真实感和体验感,让学生们更加积极主动地与所处的环境相互作用,主动发现思政课所需要的知识。除了物理活动,人工智能还能够根据每一位学生主体的特点,自主搭建心理平台,从而筑牢大学生思政课的心理稳定性,增强大学生对于思政课的接受程度。同时,在人工智能的支持下,学生的认知信息会以数据的形式加以呈现,增强课堂知识的直观性和便捷性,从而使教师逐渐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育教学的引导者,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使学生具备在快速发展的时代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思路、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人工智能推动思政课精准施教。借用人工智能,可以对学生的原有知识储备、学习能力、现有需求进行精准把握。依托皮亚杰的观点,认知发展是通过不平衡来促进的。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对大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科学的评价,进而在之后思政课上协助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制造一些使学生主体产生认知不平衡的问题,创设问题的最佳难度,以此来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此外,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大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完整地收集分析,从而精准地掌握大学生的价值偏向、思维动态以及行为倾向,以便在之后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维指导。

人工智能推动思政课精准评价。思政课教师必须了解每一位学生主体的认知发展水平,遵循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的认知发展规律来制定和设计课程,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者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性和主动性。人工智能可以基于学生以往的学习数据,识别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过程中的需求和弱点,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相关反馈,及时调整学习计划,从而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提高大学生思政课的认知发展水平。与此同时,人工智能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更加自主地学习,促进学生更好地消化和理解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

2.人工智能赋能大学生思政课的情绪价值

大学生正处于情绪多变、不稳定的时期,并且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存有忽视情感关注等问题,因此,教育者加强对于学生情绪状态的正确识别和调整,以带给学生较为丰富的情感体验是十分必要的。人工智能在提供大学生思政课情绪价值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发挥监测学生自身情绪变化的功能,从而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心理辅导和支持,帮助学生积极地调节情绪,保持乐观心态。人工智能中的表情识别技术可以对思政课上学生们的表情和行为进行识别,在相关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表情识别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判断,以此来对学生课上的状态进行实时评判,以便根据学生的接受效果和接受心理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进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情绪价值,达到更好的思政课效果。同时,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收集学生的学习行为等模式并进行分析,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情绪状态和行为习惯,并对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反馈信息,综合评估优点和缺点,为学生确立明确的发展方向,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肯定自己,建立积极的自我评估,以此来减少消极情绪的产生。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他人的情感情绪倾向,从而保证学生从外部环境中获得积极情绪体验。面对大学生思政课的有限环境,人工智能能够为大学生提供足够的情绪价值。对于思政课的课堂环境,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对一些课堂互动模式的分析,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政课中其他各个主体的情绪和动机,提高对于情绪认知的能力;并且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一些课堂规范和价值观念,以培养学生适应课堂的能力以及对于思政课的责任感。此外,对于思政课的人际交往环境,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模拟真实场景和角色扮演的形式,帮助学生提高人际沟通和合作能力,从而学会处理师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增加对于老师、同学之间的信任感和自身的情绪获得感。

3.人工智能赋能大学生思政课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学习活动,并使这一活动趋向一定的目标,以满足某种需要的一种内部动力。大学生对于思政课的学习动机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以及持久性,而且还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未来发展水平。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人工智能为思政课打开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提供了有效助力。

从主观方面来看,人工智能可以激发学生内部动机。每个学生主体认知需要的强度不同,反映在学习动机上也有强度差异。人工智能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需求等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计划,引导学生正确归因,建立掌握目标,注重将学习成败归因于学习方法,继而为学生进行学习技巧和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难题,来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和自信心,保证思政课的高效学习效果;人工智能还能够随时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并进行反馈和评价,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动态学习路径的调整,从而保证学生始终处于思政课的最佳学习状态和接受水平。同时,兴趣可视为学习动机的定向,人工智能可以向学生推荐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学习资源,以此来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并学习新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增强学业自我效能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从微观方面来看,人工智能可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外部动机。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课的广泛应用,直接作用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变革,通过现场教学、虚拟现实、翻转课堂、混合教学等多种方式,提高课堂参与度和吸引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提升学习的实效性。人工智能通过对学生学习数据的分析,可以为教师提供学生的学习情况报告,方便教师对教学策略和资源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分配,从而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问题,给予学生最适宜的学习期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大化;人工智能还能够创设交互式的思政课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虚拟化环境中进行实践探索、互动交流和协作,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实效性。

人工智能赋能大学生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人工智能赋能大学生思政课的认知、情绪、动机三个方面。面对人工智能与思政课需要深入融合的时代背景,广大思政课教师队伍要积极应对,从提升对人工智能的利用度、强化学生的积极学业情绪以及激发学习动机等方面着力,从而满足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和培根铸魂的使命。

1.提高正向注意刺激

正向注意刺激是课程提升的重要手段。面对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5G等信息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提升正向注意刺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选择适当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今社会网络化和网络社会化的背景下,网络已经转变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教师要因时而变,充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和传统教育等各类活动的实效性,以满足新时期学生的精神和文化需求。二是着力改善教育环境。所有层面都需要确立宏观的教育观念,保证教学的一致性,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改善教育环境,营造浓郁的教育气氛,建立纯净的教育生态,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模式。在信息化时代,智能化教学是不可逆的大趋势,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充分运用在线教学资源并创造更多的情感话题进行教学,拉近师生的距离。

2.强化积极学业情绪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克服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的消极排斥等不良情绪,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是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这将有利于实现思政课教学的最佳效果。目前,大学生在学业心理情绪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情绪波动较大,对他人缺乏关怀和理解,缺乏自我效能感、获得感等,这些问题表明思政课的德育功能有待加强。思政课教师应利用人工智能正确分析学生学业情绪的产生、发展和结果以及情绪问题,培养学生用正确的思维方式进行理性的情绪分析的能力。要利用人工智能的数据分析能力,将学生个性特点图谱化、动态化、常态化,尤其是对思政课心理情绪变化的数据化反应,精准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对自身的个性、情绪形成正确的认识,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理性地对待,寻找恰当方式对学生的消极情绪进行调控。

3.激发主动学习动机

不论成功失败,每个人都会去解释自己的行为结果,探讨得失成败的原因。如何正确地把自己的成功、失败进行归因,将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学习动机以及个人的身心发展。学习动机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对自身的成功或失败进行正确归因。思政课教师应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引导学生做出恰当的归因。思政课的授课内容应符合当代学生的能力和特点,人工智能可以在课程内容契合设计方面发挥较大功能,在坚持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校情、学情,针对学生的兴趣和特征进行授课,使大学生易于掌握。只有对学生的归因方式进行正确的引导,学生才能对自身的学习状态进行及时的调整,从而激发学习动机。

思政课要更好地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就必须抓住数字化发展新机遇,以数字化技术丰富其育人内容、创新其育人方式、完善其评价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使数据资源对课堂发挥了价值最大化,对学生的认知、情绪、动机等各方面的诉求进行识别从而适当调整现有教学策略,辨识学生发展的内在规律,进而对学生制定个性化发展规划,实现思政课的定向性,营造虚拟与现实相交融的课堂环境,使思政课富有时代气息,最终提升大学生思政课的接受水平,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本文为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基于人工智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心理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3VSZ13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热点舆情演化规律视域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化解研究”(项目编号:22JDSZ3166)、上海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课题“‘伟大建党精神’引领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23ZSW013)、山东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SZKT-22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原载2024年第17期《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王鑫 李克周 李淑娜,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