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黎雪娟
在学生的眼中,黄世林是位相当有魅力的教师:每一篇课文在他的教学引导下,好像都充满了吸引力,他的课堂,时而安静,时而充满笑声;课下,他的身边总会围着一大群学生,跟他探讨学习、生活上的问题。在同事们的眼中,他也是一个十分受欢迎的人,老师们一遇到教学上的问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请教黄世林。这不得不使记者心生好奇:黄世林究竟有着怎样的人格魅力呢?“无为”胜“有为” 问题意识、自主探究意识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学生对于新生事物和未知领域有着天生的探究欲望。作为教师,就要对学生少一些束缚,多一分自由,让他们自己去探索、体验、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天性,强化他们的求知欲望。认识到这一点,在备课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只需顺应学生的学习的规律,舍弃自己的主观臆断,就能使教师的教学在表面上看似“无为”,实则“有为”。备课上的“无为”并不是说教师什么都不做、不备课就去上课,恰恰相反,需要教师做的反而更多,它要求教师对任何一篇文章都胸有丘壑,对教师充分利用课堂中生成的教学资源的要求更高。黄世林认为,一篇课文所涵盖的信息是非常丰富的,仅仅从课文本身入手是难以尽现其高妙与精要,只有广纳信息、高屋建瓴才能举重若轻,这是对“无为”备课的“有为”要求。 黄世林在准备《月光曲》一课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包括贝多芬的生平、贝多芬的语录、贝多芬的鸣奏曲和交响曲、当时的社会状态、各时期人们对他的评价、月光鸣奏曲的来历及赏析等,并且对文本进行深度挖掘,从贝多芬个人的感情线索到兄妹俩的情感起伏,再揣摩作者的表达意愿,然后细细品味语言的精准,感受当时氛围与联想的天衣无缝。围绕课程目标与单元训练重点从多角度对文本进行了剖析,黄世林最终定下了该课的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理解“谱写、幽静、恬静、陶醉”等词语。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3.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这四个教学目标的落实、落实的途径,以及由此所拓展出来的情感体验、美之享受等则是教师越“无为”,学生更“有为”。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感受到了曲调美、语言美、自然美;在全班学生的交流中,学生同作者一起经历了震撼人心的情感变化;在联想练习中,学生分清了现实与联想,感受了想象与联想的妙处;在个性思考中,有学生感悟了盲姑娘对生活的信心和追求,有学生体会到了贝多芬的“厚积薄发”,有学生感受到了贝多芬的爱心,有学生关注了兄妹情深,有学生提出音乐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没有预先设计的丝丝紧扣、层层推进,没有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满堂灌”,没有步步紧逼的“满堂问”,没有表演的花哨,有的只是老师随机插问和启发暗示。在此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理解能力都得到充分的激发与锻炼。这就是黄世林“无为”胜“有为”的教学魅力。 善用三个“敢于” 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中说道:“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识与自身完整。”黄世林认为,在课堂中运用“无为而治”的教学理念,是顺语文教学之理、学生之性的。具体可以理解为教师以自己之大智慧,从容自若,以静诱动,以不变应万变,以教师之“无为”促学生之“有为”。宏观上“为之”,而微观上“不为”;幕后“为之”而幕前“少为”,指导上“多为”而实践操作上“不为”;对自身要求上“多为”,而减少轻率的“无为”。 有了这样的认识,在教学中,黄世林做到了三个“敢于”:一是敢于放下自己的包袱,相信学生能做好,相信学生能自律,相信学生能学好。二是敢于让学生去亲历,要包容学生的“过错”,不要怕学生走弯路,要引导,不要包办;要鼓励,不要急躁。三是敢于给学生足够的自由探索时间,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不能用成人的标准要求他们,要让他们逐步学会并养成对知识的探求、领悟等自学能力。 执教《放弃射门》一课时,黄世林在大致讲述了这场比赛的紧张、激烈场面之后,随即组织学生从读中感悟,引导探究,让学生对“福勒放弃射门的做法”发表自己的看法,以此来让学生切身感悟关爱他人的人性美。在课堂上,有一个学生这样发表自己的看法:“我认为福勒的做法是错的。人们常说‘赛场就是战场’,福勒没有把握这次射门的机会,有可能让他所在的队伍输掉比赛,他不是一个称职的球员。而且,在射点球时再次放弃,那就是对裁判的不尊重。”该生这一提法,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交头接耳议论起来。黄世林明白,此时教师做出任何判断性的评价都是苍白的,甚至会起反作用,于是他扫了一眼全班学生,不置可否地把问题抛回给学生,说:“这位同学的看法也有道理,其他同学的意见呢?请大家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谈谈各自的想法。”在思考、讨论中,学生对“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坚持与放弃、公正与正义都有了新的认识。黄世林不以简单的“对”与“错”来引导学生往课文方向去纠正学生,而是“敢于放手”,相信学生的能力,激励学生在辩析中提升认识。 相信爱的力量 黄世林至今还保留着一封信,那是多年前一名三年级学生在他去乡下支教时写给他的,信中有一段话是这样的:“黄老师,您去了这么久还不回来,我很想念您!您一直很关心我,帮助我,教我写作业,还不让弟弟欺负我,我觉得你就像我的妈妈!”一个男老师,被学生称为“妈妈”,这是学生何等贴心的赞誉啊!黄世林说:“我一直把这个当做对我工作的最佳肯定和最大动力!”正是有了这样一份“爱”,黄世林在工作中用心去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用“爱”的宽容来接纳学生,并以诚心赢得他们的信任,以爱心抚慰他们的心灵,以耐心期待他们迈向前进的每一步。 2012年,黄世林教过的一名学生在上初中后偶然发现自己不是父母亲生的,而且在得知了自己的亲生父母抛弃她的原因之后,她开始自暴自弃,逃学、打群架、偷盗无所不做。这让她的亲生父母和养父母痛心不已,这时,两家人想到了以前教过她的班主任黄世林,于是找到黄世林哀求道:“她平时最听您的话,上了初中后也常打电话和您说心里话,现在只有您才能帮助她走出歧途,请您救救她吧!”黄世林并没有因为该生已经升入初中而放弃不管,反而认为这是家长和学生对他的信任和肯定。之后黄世林多次抽空与那位同学交心面谈,还特地与两个家庭一同坐下细细分析,找出问题所在,解开了该生的心结,让她感受到两个家庭对她的关爱,同时还为两个家庭解开了“抢孩子”的心结。最终,两个家庭达成了共同抚养、共同教育、共同爱护孩子的共识,使该生在温暖中健康成长。 这就是黄世林对教育、对学生所体现出来的爱!应该说,这就是黄世林的个人魅力所在!黄世林一直坚持的教育信念就是“爱就是力量”,当别人问起他管理班级的经验时,他总是说:“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待获得认可与赞誉。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最需要爱的时候。”黄世林认为,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天性,引导多于约束,服务多于管理,让学生学会自立。黄世林的这一管理理念和北京师范大学肖川博士提出的“教育需要‘无为而治’”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也正是因为秉持“无为而治”的教育理念和凭着对学生的一片爱心,黄世林转化了一个又一个潜力生,治理带好了一个又一个“混乱班级”,带出了一个又一个“先进班集体”。 黄世林不仅受到学生们的爱戴,在同事中也很受欢迎,许多老师都喜欢去听他的课。对此,他总是欣然欢迎,他认为,同事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教学水平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作为学校教导主任,北流市、玉林市兼职教研员,黄世林不但成为了众多青年教师学习的榜样,而且从不吝惜将宝贵的经验授之于人。在他的悉心指导和培养下,有数十名教师在市、自治区级各类教课比赛中获奖,成为了教学业务骨干、学科带头人。在黄世林看来,一个有魅力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善于学习、富有创新精神并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的教师,同时还应该是和同事互相帮助、共同成长的教师。这也正是他一直以来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 (个人小档案:黄世林,男,现任北流市南园明德小学教导主任,北流市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讲师,北流市、玉林市小学语文兼职教研员,广西基础教育名师培养工程培养对象,2003年参加广西第五届小学教师基本功大赛获课堂教学第一名、综合全能一等奖,2004年获玉林市问题教学法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2004年被评为北流市、玉林市优秀教师,2005年被评为广西小学语文优秀实验教师,2008年获玉林市“新课程问题教学法”说课比赛一等奖,2010年参加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多种风格展示会仙桃选拔赛获一等奖,2011年参加全国第30届“创新杯”教学比赛获十佳一等奖第一名,2011年被评为北流市十佳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