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第一资源。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加强东中西部人才协作,鼓励优秀人才在中西部地区建功立业。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以东中西部高校协同创新推进人才合理布局,有助于提高人才供需适配性,在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同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国家持续优化...
近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表彰名单中,不乏来自各地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他们有的扎根西部高校,用科研成果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有的投身乡村教育,用一根跳绳点亮山区孩子的梦想;有的呵护特殊儿童,用爱心为学生成长撑起一片晴空……他们坚守三尺讲台,既是亿万劳动...
人工智能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带来前所未遇的风险挑战。当前,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和全社会通识教育,是适应国家高质量发展需求、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这也对培养一支专业的、创新型的师资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需要强大的师资力量不论是全学段的人工智能教育,还是全社会的人工智能通识...
前几天,身边的一位妈妈感慨“我小时候就没人管我写作业的事儿”,觉得现在家长没必要陪孩子写作业,对此,我的看法不一样。时代不同了,如今对孩子学习的各方面要求更高,孩子面对的诱惑也更多,作为家长,陪孩子写写作业是有其必要性的。但怎么陪,还是有一定之规。没有人生来就知道放学回家写作业的流程与注意事项,养成...
我们要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推动高水平创新人才的知识体系重塑与培养体系重构,把握人工智能时代青年成长发展新规律,把技术红利转化为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双提升”。...
4月16日出版的第8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文章强调,“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文化强国之‘强’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文化修养上。”“重视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涵养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扎根于...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职业院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增长,成为支撑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但受教育观念陈旧、区域发展失衡等多重因素影响,职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障仍面临多重挑战。部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学历歧视、虚假招聘等权益受损问题,不仅影响他们的职业前途与生活幸福,还制约了...
今年全国两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之一,也引发了人们对如何上好思政课的思考。思政课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从“各管一段”到...
青年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亲切关怀青年,强调“青年人朝气蓬勃,是全社会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群体”“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积极推进全民国家安全教育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全民国家安全教育的效果,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形势...
暑期将至,不少小学改变了对低年级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方式,一、二年级进行“乐考”。如北京小学创设生活化的游园场景,查字典、看拼音得门票、游船登塔……让孩子们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真问题;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塔口小学举行了以“学无‘纸’境,快乐童年”为主题的趣味闯关活动,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挑战中展示学科素养。“...
最近,用中性笔制作“笔枪”在中小学生群体里逐渐流行,社交平台上常能见到这类“教学视频”。从耍“笔刀”、养“臭水”,到做“笔枪”、打“针筒”……每隔一段时间,总有不一样的校园玩具成为“小孩哥”“小孩姐”的心头好。然而,一些校园玩具常因玩法不当引发意外事故,其中暗藏的安全隐患,让许多...
【关键词】家庭教育【事件】湖北武汉市光谷第四初级中学的“亲子默契大挑战”现场,一个问题引发了不小的触动。面对“全家最常一起做的事是什么”这个问题,不少人的答案是“玩手机”“吃饭”,仅有少数回答“运动”“旅游”。这样的回答,让不少人开始反思家庭教育的“含金量”。【点评】...
随着数字技术革新,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正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5月20日,光明日报教育周刊《AI与教育》栏目刊发文章《AI与教育深度融合——扬长避短,以“激发人的可能性”为追求》一文,引发笔者共鸣。当前,未成年人对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的兴趣显著,并逐步成为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主要使用群体。...
高考后,考生和家长都特别关心志愿填报问题,除学校、学科和专业状况、所在城市等因素外,专业修读年限及毕业生未来去向也是热议话题之一。在近期教育部公布的专业调整信息中,浙江大学、天津大学、东北大学等49所高校将部分5年制专业的修业年限调整为4年、一些大学对于新入校本科生实行全员贯通式培养,书院制改革也在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