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县第二小学 张帮琴
本文所指的“境界德育”是对小学“高”“大”“全”式德育的简称。“高”为起点高,以未来社会需要为标准;“大”为目标远大,不大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全”指追求完美,在道德上不许有半点瑕疵。这种立足于社会宏大价值追求的“境界道德”管理模式在当前社会多元价值思潮的冲击下显现出明显的局限性。本文正是从传统学校“境界德育”管理的弊端入手,研究小学德育管理如何具备基于现实生活的真实性、普遍性和有效性,推动学校德育管理活动摆脱精英主义思想,逐步向“生活德育”转变。 一、小学“境界德育”的弊端 (一)“境界德育”疏离了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境界德育管理源自我国传统儒家道德文化,以圣人之德作为社会道德伦理的基础教化内容,讲究圣贤似的修身、慎独、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毫无瑕疵的道德完人境界。建国后由于国内政治意识形态的强化,对个人“自我牺牲”“为人民服务”“大公无私”等精神的推崇,更是将这种“君子人格”从个人利益中剥离出来,以绝对神圣化的价值观取代了现实生活中的个人追求,造成了我国小学生德育管理多是些空洞漂亮的政治说教,脱离了小学生的实际生活。 (二)“境界德育”超前于小学生的身心发育。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决定了德育教育不宜“高”“大”“全”。一方面,境界德育几近完美的宏大标准与小学生的思维认知体系无法同步。境界德育充斥着大量的政治理想与英雄情结,它们对于小学生单纯的生活世界而言是陌生的、模糊的,好高骛远的道德教化内容从根本上背离了基础教育的启蒙原则。另一方面,境界德育属于典型的精英教育,鼓励人们追求人生至高精神价值,其超前性使得青少年无法通过境界德育应对自身问题,丧失了对小学生特殊心理处境的关照,还造成了小学生对道德说教的反感。 (三)“境界德育”异化了小学生道德标准。境界德育的道德标准是“圣贤标准”,以“圣贤标准”来要求普通人无疑是搭建教育的空中楼阁。从个人发展来看,学生的德行品性不是预设的,德育管理不能忽视个体差异性,而“圣贤标准”将道德统一化,剥离了学生的独立人格与个性倾向;从渊远的历史长河来看,圣贤英雄是占据道德金字塔顶端的少数人,道德实践的主体却是平凡的社会大众,是大多数的平凡人推动着历史的车轮,因此,小学生德育管理标准应建立在公民基础之上,而非异化的公民道德体系。 二、“境界德育”向“生活德育”的转变策略 (一)树立“为生活而道德”的教育理念。要实现“境界德育”向“生活德育”的管理转变,首先应全面树立“为生活而道德”的管理理念。道德起始于生活,学校引导学生认识道德规范的真正目的,即道德不是为了约束,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以此纠正学生对德育管理的错误理解,促使道德成为学生构建自身生活的基本元素。第一,学校对小学生实施德育管理应将管理目标着眼于提升全体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而不是致力于打造道德楷模。第二,学校德育管理应明确小学阶段学生道德成长的主体需求,即立足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构建生活德育管理的主要方向,包括树立学生对生活的理性认识、推动学生处理各种生活关系的道德实践行为,以及提升学生对生活道德现象的思考判断能力。 (二)构建与生活相关的道德管理内容。实现“境界德育”向“生活德育”的管理转变,需要学校坚守德育回归生活的基本理念,形成系统性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道德教育内容。根据生活德育管理的主要方向,笔者将其整理为以下内容: 1.德育管理的主要方向:树立学生对生活的理性认识;强化学生处理生活关系的道德实践行为;提升学生对生活道德现象的思考判断能力。 2.生活德育管理的相关内容:尊重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耐挫教育;生活方式教育、和谐交往教育、品德教育;责任感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独立思考教育。 (三)突出小学生德育管理过程的生活化。实现“境界德育”向“生活德育”的管理转变,应保障学校德育管理过程的生活化,即小学生德育管理途径不应脱离学校基础教育资源,而是最大限度地融入学生日常学业与生活中去。一方面,生活德育管理与实际课堂教学相结合,如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课堂的结合,教师可利用《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等简单的古诗词欣赏,促使学生感受自然之美,强化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又如德育教育与小学数学课堂的结合,教师可通过最简单的数据统计向学生展示校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的垃圾袋使用量对校园环境造成的影响,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另一方面,生活德育管理与学生校园生活相结合,比如,利用班集体日常劳动强化学生的个人卫生管理能力;利用生活化的趣味游戏与竞赛活动,贯彻团结互助的人际交往准则;利用家长接待日的双边活动,形成家庭与学校的德育管理合力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