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问题探究
近年来,在政策的推动下,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寄宿制学校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已具相当规模。寄宿学生日常的学习和活动范围基本都在校内,寄宿制学校实际上成为了学生的第二个“家”。如何让寄宿学生享有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生活,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成长环境,成为当今寄宿制学校功能转换及有效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李红 管楠 2012年,笔者在参加自治区教育厅组织的广西义务教育学校结构布局调整调研工作时发现,目前的农村寄宿制学校中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不足,难以成为“安全之家” “两基”攻坚虽使许多学校硬件设施有了较大改善,但是部分农村寄宿制学校基础设施仍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生活配套设施更是严重不足。如:很多学校厨房、餐厅功能不分;有些学校寄宿条件简陋,小学生三个人挤两张床,床与床之间的过道仅容一人通过,学生回到寝室只能躺在床上,使用厕所则必须去到离宿舍较远的地方。由于国家还没有出台关于寄宿制学校专用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寄宿制学校只能沿用与非寄宿制学校一样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及使用办法,无法拿出更多的经费用于改善学生的基本生活配套设施。比如从2007年到2012年上半年,龙胜各族自治县共投入学校布局结构调整资金2.2亿元,其中由上级拨款3500万元,县级财政自筹1.55亿元,目前尚缺口建设资金3000万元。显然,后勤配套设施无法到位,学生的安全、卫生、医疗等势必缺乏必要保障,寄宿制学校很难成为学生“安全的家”。 2.学校生活单调,难以成为“有趣之家” 很多寄宿制学校没有标准化的体育活动场地,缺乏基本的体育器材;图书馆里的图书资源亦相当匮乏。一些学校甚至无力配备多媒体的教学设备。调研发现,属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类的课程如英语、科学、美术、音乐等,在农村寄宿制学校普遍不能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在教学方式上,这些学校依然以黑板加粉笔加教师满堂灌地讲授书本知识为主。更有甚者,有一所学校学生每天上课和自习的时间竟长达10多个小时,连低年级儿童也达到了9个小时!除了上课,他们所有的自习时间都是用来做作业或者由老师补课的,如此沉重的学习负担,是非常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的。我们知道,课外时间的管理十分重要,丰富、合理的课外活动有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寄宿制学校应该给学生营造一个家校一体化的学习和游戏乐园,成为寄宿生“有趣的家”。 3.管理观念滞后、制度欠缺,难成“和谐之家” 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表现为标准化、封闭化的特征,缺少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这样的管理容易导致师生个性的丧失和矛盾的加剧。一些农村寄宿制学校,没有根据学校性质的变化制订新的管理措施,而是延续了原有农村学校的旧有的观念和管理模式。在对学生的管理上,他们满足于把自己定位为“看管者”角色,对问题学生采用更多的惩罚式管制,对学生心理的疏导与问题预设明显缺乏,只要学生“不出事”就万事大吉。在对教师的管理上,他们把学生的成绩作为评定教师绩效工资与工作能力的决定性指标,导致教师往往为了能评上职称、获得更多的绩效工资而将全部努力放在应试主要科目的知识教学的组织工作上,较少用心来对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进行关怀、帮助。 4. 教师素质不高且工作动机缺乏,难成“有效之家” 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很多来自边远地区,长年在农村中小学教学,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且很少有接受培训的机会。而生活教师大多数是即将退休的老教师或者是学校原来的勤杂人员,以前没有过相应的职业经历,而且没接受过相关的业务培训,对于学生课余生活的管理水平非常有限。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生活教师都认为,他们的工作职责就是按照学校的规定和要求管理好寄宿生的吃、住,尤其是宿舍内的秩序。所以,“管”和“哄”是他们常用的工作手段;至于如何对寄宿学生进行情感关怀,他们通常既不知晓,也不会主动去尝试做。 寄宿制学校教师缺少积极探索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动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布局调整使部分教师的工作地点远离自己的家庭,往返学校的交通费用增加了他们的经济负担;第二,因学生在校寄宿,学校教师工作压力和劳动量骤然增加,而自身待遇并没有相应改善;第三,学校没有制订鼓励教师丰富学生生活的相关措施、制度和激励政策,甚至有的学校并不主张教师组织学生做游戏和搞活动,教师没有探索丰富学生生活的直接热情和动力。 5.学校情感关怀缺位,难成“温暖之家” 农村寄宿制学校情感关怀缺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情感关怀主体的缺失。寄宿制使家长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与学生的接触,切断了家长对学生情感关怀的链条,致使家长把对学生的情感关怀连同教育责任全部“转嫁”给了学校;而学校中的任课教师和生活教师分工明确,任课教师只负责知识教学,生活教师只管吃、住,这就导致了对寄宿学生情感关怀的空白。第二,情感关怀指向性的缺失。寄宿制学校教师高度重视课堂教学,以发展学生的认知为己任,更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单”能否令家长满意;至于对学生的情感关怀,则更多地放在了学生的人身安全方面。如此机械化的管理,使学生缺乏了人性化情感关怀的体验。即便有的学校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组织学生开展了多项活动,但由于这样的“情感关怀”与学生内在的需求不吻合致使学生根本没有强烈参与的愿望。以上问题,反映出家长、教师、学校与学生沟通、理解、互动的缺乏。 二、让农村寄宿制学校成为学生“幸福的家” 1.完善基础设施,给学生一个“安全的家”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学生营造环境安全的“家”。国家应根据农村的财政状况制订切实的经费投入计划,针对寄宿制学校急需加强建设的项目设置相应的专项经费。同时,把基础教育阶段的寄宿制学校建设纳入政府工作的整体规划之中,按比例保证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管理经费的投入,积极落实学生生活方面的配套设施。建议可以从以下几项最基本的工作做起:第一,在保证学生宿舍正常供水的同时,修建热水供应系统,让学生能方便地喝上热水、洗上热水澡;第二,完善学生宿舍基础设施,尽量每室设一厕所,至少做到每个楼层都有男女生厕所;第三,建设标准化食堂,严格执行食堂卫生安全标准,保证学生的饮食安全;第四,制定校园课余活动安全制度,保证学生课余活动安全、有序地组织实施。 (2)重视心理教育,为学生营造一个心灵安全的“家”。学校可以适当开设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开办心理咨询室,指定具备相关知识、经验的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建立学生心理成长记录卡(袋),确保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也可以通过组织座谈交流、班队会、观看电视节目以及邀请法制副校长、校外辅导员、兼职校医做专题辅导讲座等活动方式,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寝室生活指导老师同样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职责。他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指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和生活,建立良好的寝室氛围和寝室人际关系。 此外,学校还应充分发挥家长及其他监护人对学生的情感关怀的作用,形成家校共管共建的合力。比如:学校可以邀请家长来校做客,开展“大手拉小手”等亲子互动活动,加强学生与家长间的沟通,弥补学生因寄宿导致的亲情缺失。为了提高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监护水平,学校还可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举办家长学校,或利用家长会、教师深入监护人家中与之面对面交流等机会,加强对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监护培训,提高他们对孩子的情感关怀能力,增强他们关爱寄宿学生、重视学生情感健康成长的责任心和紧迫感,督促他们依法履行监护义务,与学校一起关爱和培育寄宿学生。二是加强与家长或其他监护人的情况交流和信息沟通。学校和老师要加强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及时沟通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出现的情感问题,分析存在的原因,共同商量解决的办法,及时化解矛盾,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相促进,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寄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 丰富寄宿制学校生活,给学生营造一个“有趣的家” (1)寄宿制学校应把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杜威认为,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学校作为一种制度,应当将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后缩小到一种“雏形”状态。农村寄宿制学校不但是学生学习的机构,更是学生生活的场所。学校不但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物质生活,更要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 (2)学校应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个体的智能是存在差异的,每个人在智能的不同向度上都各有其长、各有其短。对寄宿生来讲,尤其当他们是独生子女时,他们的合群愿望更加迫切,集体活动往往是他们更加偏爱的活动形式,学校可本着“以群补短”的思想,引导学生主动组队参加兴趣小组活动。我们建议:第一,学校可帮助学生成立“课余生活兴趣小组”,设置小组长对本小组的学生进行课余生活的管理,引导小组中的成员一起运动、看书,进行各种娱乐活动。第二,在学生中开展“我做小小班主任”“我是小小代校长”等活动,培养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责任心和能力。第三,丰富学生晚间生活,如组织低龄学生观看儿童节目、组织中学生观看时政新闻等,还可以让学生针对所看节目写写感想、收获。第四,学校还应利用课余时间,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护、自救能力,如生活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宣传片,让学生学习自救常识、掌握自救方法等。第五,组织开展“我是小小读书郎”系列活动。在班级开设“读书角”,摆放好书架、图书,倡导学生把零花钱攒起来买些感兴趣的图书,放在书架上与大家分享。同学们可以在班级阅读这些图书,也可以借回家看;看完写写读后感言,在同学间互相传阅,交流读书心得,引导学生学会发现读书的乐趣,培养阅读的爱好和习惯。老师也可以不定时向学生推荐一些读书目录。 3.转变管理功能,建设一个“和谐的家” (1)转变教育观念,实现寄宿制学校管理功能转变。丰富寄宿制学校生活是寄宿制学校必要的功能性转换。寄宿制学校与非寄宿学校相比,不但要承担一部分家庭教育和家庭生活功能,而且要承担一部分社会娱乐功能。寄宿制学校不应再按照非寄宿学校的教育模式进行学校教学管理和日常管理,而应该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日常生活和体育运动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探索寄宿制学校教师管理激励机制,采取相应的补助措施鼓励教师关注学校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状态,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鼓励教师根据学科特点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鼓励教师对学生的兴趣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指导。 (2)合理设置教师岗位。各地方政府应根据寄宿制学校寄宿学生数量和管理的特点,制订合理的教师编制设置制度,要保证艺术类教师的数量,并给低龄儿童设置专职生活教师,对生活教师的工作职责进行科学的规范,使其在帮助丰富学校生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3)开发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校本课程。农村寄宿制学校要积极开发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并与当地文化传统相结合。如:可适当开发书法、美术、手工、雕刻、课外阅读、诗歌朗诵、民族歌曲等校本课程,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丰富学校生活。 (4)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增强培训的针对性,特别要适当增加教育理论、教学方法以及儿童心理学等方面的培训内容,使老师的教育真正能够走进学生的内心。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培训专业化的生活教师的迫切与必要。笔者建议,一是对学校现有冗余教师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使其向专职的生活教师转型,让他们学会关心、爱护、照顾寄宿的学生。二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一些师范类院校开设专门针对生活教师的课程,为寄宿制学校提供专业化的生活教师来源。三是生活教师自身亦应加强学习意识,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更好地对寄宿学生进行全面的关怀。 (5)组织和鼓励学生适当参与学校管理。适当改变学生在学校的“被管理”地位是非常必要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轮流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比如:组织学生参与学校卫生管理、寝室安全管理,适当让学生参与餐厅的洗菜工作,适当让学生决定某一天的菜谱,等等。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之外有事可做,既锻炼组织管理能力,又提高主人翁责任感,还能丰富在校生活,适当减轻学校管理人员的负担,密切学校教管人员与学生的关系等。 4.给予“特别”的爱,培育一个温暖的“家” (1)代行父母职责,给予学生父母之爱。农村寄宿制学校不乏单亲家庭的学生和留守儿童,他们十分渴望父母的怀抱与温暖。如果教师像对待子女一样对待学生,在生活和情感上给予寄宿学生以父母般的关心与关怀,既似严父又如慈母,学习上真诚地帮助和鼓励,生活上给予更多的关爱,多谈心、多鼓励,少训斥、少示众,在批评时注意分寸、时间、场合,使他们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和爱意,淡化他们的失败和无助。 (2)以生为友,引导学生学会感受爱、施予爱。缺乏家庭关爱的学生容易产生孤僻心理,而且缺乏协作能力。在寄宿制学校,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成立互助小组,课堂上相互监督,课堂下一起玩耍。教师也可以定期开展与寄宿学生的“谈心”活动,与学生结成“一帮一”的对子,对重点“寄宿学生”实行结对帮扶,全程跟踪关怀。总之,寄宿制学校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积极探索与建立班主任关怀寄宿学生情感的工作制度。 (3)淡化不良行为,以“五勤”育人。初次进入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因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通常卫生意识较差,比如早晨起床后不会整理内务、不会摆放洗漱用具、不会主动打扫宿舍卫生等。针对这些情况,生活老师需要“静观其变”,做到“五勤”,即勤观察、勤交心、勤检查、勤表扬、勤沟通。“勤观察”就是细心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和一举一动,及时掌握情况;“勤交心”就是经常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兴趣爱好,便于有的放矢做好教育工作;“勤检查”就是对学生每天在寝室里的生活进行内务、纪律、卫生、安全等方面的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予以解决;“勤表扬”就是对每一个学生的细微进步,及时给予表扬,以鼓励先进、促进后进;“勤沟通”就是将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及时向班主任反馈、向家长汇报,写好家校联系册,做到心中有数、因材施教。 教育是一个长期、曲折、反复的过程。因此对学生们的过失、反复,切忌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 (4)以文化熏陶,努力建设和谐的班级和宿舍文化。建设和谐的班级和宿舍文化是提升寄宿制学校管理实效的重要途径。具体方法有:第一,以“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形式为班级命名,组织学生为自己的班集体起一个突显本班文化的名称,比如“团结奋进班”“向阳班”“书香班”等。同样,也可以给每个宿舍起名字,借以彰显宿舍文化的主题。第二,举办“我的地盘我做主”宿舍文化节活动,增强学生间的合作意识,发掘学生创新、审美和合作的能力。第三,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班队活动,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教育。如:“算算亲情账,感知父母恩”的感恩父母活动,算一算父母为了养育自己所付出的辛劳;利用教师节组织学生亲手制作小卡片、写下对老师的祝福和感谢,以培育学生感恩学校、老师的情怀;在感恩节做一件助人为乐的事,做一个助人为乐、铭记感恩的人,感恩同学、朋友和他人;在国旗下献词,在班级开展爱国诗歌朗诵会,感恩祖国和社会;等等。第三,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服务他人的意识。如为“读书角”书架安排小小图书管理员,安排值勤小委员,负责维持食堂排队打饭的秩序等。第四,通过星级文明班级、星级文明宿舍等评比活动,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通过“谁是小雷锋”“帮一帮”等互助协作的活动,促使学生优良品格的形成;成立兴趣学习小组,读书学习小团队等,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行为更好地结合起来。 总之,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生活管理问题涉及学生在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个错综复杂的问题,丰富寄宿制学校生活,提高儿童积极适应能力是寄宿制学校功能性转换的内在要求,是寄宿制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探索寄宿制学校管理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 贺武化.寄宿制学校建设:学校教育发展的一个增长点[J].教育与管理,2007. [2] 李扬清.课外活动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6. [3] 周剑宏.课外活动——课堂教学的延续[J].中小学管理,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