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市金城江区第五小学 莫莎
那天听课,听的是六年级上册语文百花园六的“阅读平台——名家笔下精彩片段选读”,心里产生了一些困惑和想法。 这位老师按照常规教法,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弄清每个片段的出处后,再朗读这些精彩片段;然后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反馈。这些片段,全部出自脍炙人口的名篇,学生在朗读时却生硬无趣、面无表情,小组讨论时交流的欲望也不是很强烈,让老师费尽了口舌,数次鼓励之后,学生交流的内容与话题也还是不多,寥寥数语之后就坐着等待了。在指名反馈阶段,多数学生也只是简单地谈了自己的阅读感受,而不能深入地体会文段表达的特点及效果。课后,我随机找了几个学生了解原因,学生普遍反映对课文不熟悉,因此“不知道说什么”“不感兴趣不想说”,如此等等。 这样的课堂,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的。后来,我们在教研组中进行了交流、讨论,决定摒弃“朗读—谈感受—点拨分析—再品读”的教学模式,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阅读,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篇目去交流。这事便由我来具体实施了。 我计划用一个课时进行教学。课前,我先布置学生熟读“阅读平台”中的内容,并向他们推荐了一些名家名篇让学生课外阅读,要求他们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片段摘录出来,融入自己的见解,做成PPT,第二天与大家分享。 于是,在第二天的语文课上,我把讲台交给了学生,让他们轮流上台介绍自己喜欢的名家笔下的精彩片段,而我则坐到了学生中间。由于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加上有了主人意识,台上的学生对自己喜爱的名著从作者生平到内容简介,再到表达特点,依自己的见解侃侃而谈,颇有见地;台下的学生时而补充,时而发问;而我也适时地抛出自己的意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和吟诵这些名家名篇的精彩片段。这堂课,我们一同品味了朱自清《荷塘月色》中传神的刻画和优美的意境,认识了《三国演义》中梁山好汉的侠肝义胆,感受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海伦凯勒对生活的热爱……学生学得积极而有成效。整堂课上,学生都沉浸在这些精彩片段所描绘的意境中,氤氲在这些名人名作散发的幽香中,感受着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看来,在课堂上适时地变换一下角色,还真是激活教学的一个好办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