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宝安中学 王爱娣
语文,是母语课程,理当与其他学科有所区别,根本原因在于,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具有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能力要求,而且具有传承民族语言和文化传统的使命。前者使得语文和其他学科一样,具有语文课程的学习规律和学科特征;而后者,则使得语文又有别于其他学科,成为引领学生继承民族经典文化,学习并掌握听说读写等生存技能的途径。如今,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母语课程更应该重视并加强对经典作品的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培植民族文化之根。为此,本文拟从中学语文经典作品“教什么”和“怎样教”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中学语文的经典作品教什么 经典,这里是指经过时间和历史的陶洗最终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古代典范作品,这些作品积淀了几千年来汉语语言和文化之精华,是标准规范的汉语书面语的典范之作,具有典范性、权威性。教学这些经典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典雅、含蓄、规范的语言风格,培养良好的气质和文风。 对于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经典作品,我们应该教给学生哪些内容呢? 首先,从语言形式入手,学习并掌握字词句篇等方面的语言知识,明确知道现代汉语的某些语言元素与古代经典作品存在着必然的流与源的关系。 古代经典作品堪称现代汉语语言的源头活水,例如,《诗经》里大量的四字短语,如“载笑载言”“ 信誓旦旦”“窈窕淑女”“辗转反侧”“在水一方”,司马迁的《史记》里运用的大量极富表现力的词句,如“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约法三章”“重于泰山,轻如鸿毛”等,《论语》《孟子》等经典里的格言警句更是比比皆是。这些语汇已经成为固定结构或成语被广泛运用于现代汉语的书面语,至今也在我们的语言生活中出现。教学这些经典作品,要引导学生广泛积累并熟练掌握这些语言词汇和相关句式,并将它们恰当地运用于日常语言表达中。学生熟练掌握了这些语言词汇之后,写作时信手拈来,不仅可以丰富语言词汇,使语言表达更为细腻准确,富有表现力,而且可以增添语言表达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层次,在潜移默化中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中国古典诗词具有含蓄美,作者的情与意往往含而不露,即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从这种意义上说,中国古典诗词是成就中国文人儒雅性格的重要因素,汉民族所具有的温柔敦厚、含蓄内敛的性格特征,与中国诗词的情意表达方式大抵吻合。而先秦诸子散文,如《孟子》,唐宋古文如韩愈、柳宗元等人的文章,又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性,可以成为今天我们学习写作的榜样。 除了语言词汇和含蓄风格,古典诗文大量创造性地运用了丰富多彩的文学创作手法,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例如,《诗经》里大量运用了比兴的手法,托物起兴,增添诗歌的诗意美,如《蒹葭》开篇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为“在水一方”的伊人的出场渲染了一种情感氛围;如《氓》里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用桑叶的长势良好,生长茂盛,比喻男女主人公新婚时期的爱情之美好;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来比喻随着时光的流逝,女主人公的容颜渐趋憔悴,她与夫君的爱情也将随之淡薄下去。 此外,经典作品中还包含许多文学文化常识,例如,古人的名、字、号,诗词格律,以及文章格式,等等,这些都是中学语文教学不可忽略的细节内容,教学时提示学生学习并掌握它们,以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 其次,深入理解作品,吸纳作品的内涵及其包含的文化价值观念,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经典作品,引导学生学习经典作品的语言词汇和表达方式,积累和丰富自身的语言,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然而,除了作为现代语言的源头活水之外,经典作品的真正魅力还在于,它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优秀的文化价值观念,理解这些文化内涵,对传承人类优秀的文化价值观念有重要作用。 例如,《诗经·氓》里的女主人公,她的一篇爱情告白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今天的年轻人应该如何理性地对待自己的感情,怎样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和幸福;又如冯梦龙笔下的杜十娘,她的善良和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坚贞不屈的性格,给后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再如屈原,为了保持纯洁忠诚的思想,任凭路漫漫其修远兮,甘心上下求索,虽九死而未悔,等等。阅读经典,感悟历史人物的情怀,体会历史人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继承人类优秀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教学时,关注作品的文化内涵,这对指导学生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这也是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之一。 二、中学语文经典作品应该怎样教 对中学生来说,读书的目的大致有三种:为娱乐消遣而读,为学习而读,为获得精神愉悦而读。而对经典作品的阅读,则可以撇开单纯的为娱乐而读,多半是为语文学习而读,为获得精神养分而读。 究竟怎样读经典,才算是合理有效的方法?读好经典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尽可能地直接阅读(也不排斥创造性地运用其他有趣的方式阅读),在教师的引导下,立足文本,借助工具书和注解,读原汁原味的经典,切忌任意发挥,随意演绎;二是对经典要怀敬畏之心。所谓敬,即指严肃、认真的态度;畏,即畏惧,引伸为谨慎、不懈怠。对经典持有一种敬重的态度,严肃认真地阅读,才能读出经典所具有的真正内涵和思想智慧,吸纳前人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逐步形成并丰富自己的智慧。 那么,教师应该怎样教经典呢?下面以《诗经·氓》为例,简略谈点具体的做法: (一)明确经典的价值。教师通过提问、回答或讲解的形式,向学生讲解《诗经》被封为“四书五经”之一,并列为五经之首,可见其价值非同一般,结合学过的《关雎》和《蒹葭》等篇章,初步了解《诗经》中爱情诗的创作手法及主题,以此激发学生对经典的敬畏之心。 (二)积累文言基础知识。(1)积累字词。语言和词汇是贯通古今思想的媒介,讲清文中出现的几个通假字,如:说(脱)、泮(畔),以及“蚩”“贰”“爽”“渐”“靡”等词语在古今语言或不同语境里的不同意义。(2)积累固定句式或短语,例如,“秋以为期”“载笑载言”“信誓旦旦”等。 (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把握对重点文句的理解和翻译。通过问答或互动交流的方式解读重点语句。 1.《氓》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简要复述诗歌的主要内容。 2.《氓》叙述的是一个古老的、至今仍在无数次重复上演的生活故事:一个痴情女子负心郎的爱情婚姻悲剧。诗歌从恋爱与新婚时的快乐写到婚后的悲剧结局,这个故事由乐而悲的转折点在哪里?从文中找出这些诗句。 学生有的找出“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有的找出“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有的找出“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等。师生共同讨论:这个转折是从女子对这段爱情婚姻状况的清醒的认识开始,这个清醒的认识体现在哪里?它表现出女子内心深深的懊恼和痛苦的呐喊。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请学生朗读这两句诗,揣摩女子此时的心情。 上一句用比兴手法,用斑鸠食桑葚过多会昏醉来比喻人沉湎于爱情会发昏。 下一句表达了女子经历失败婚姻时的痛苦呐喊。是她从自己的失败的婚姻中总结出的深刻教训,也是她对造成悲剧的当事人所能表达的最强烈的控诉。用现代汉语翻译这两个句子,注意感叹句的表达效果。 学生的翻译:斑鸠啊,不要吃桑葚;女子啊,不要沉湎于爱情! 教师:这位同学翻译的大意是对的,但是,还没有把感叹句的表达效果表现出来。如果翻译成下面的句子,你们看怎么样? 斑鸠啊,千万不要吃太多的桑葚呀,否则会昏醉下去! 女生呀,千万不要与男生沉湎于未经思考的爱情,否则会头脑发昏! 教师:前后两种翻译不同在哪里? 学生:在“不要”前面多了一个状语“千万”。 老师:对了,这个“千万”或者“一定”,起到了加强语气的作用,这就是感叹句这个句型所具有的表达效果与强调意味,翻译时不能忽略。 (四)分析人物形象及造成婚姻悲剧的原因。分析人物形象一定不能脱离文本,结合文本分析氓与“我”的形象,探讨造成主人公婚姻悲剧的主客观原因,让学生从中获得启示:理性地对待和处理个人感情,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五)回顾总结。 《氓》是一篇经典之作,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收获:第一,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学会运用。第二,《诗经》是春秋中期至西周初年的作品,我们学习经典,要做到古为今用,吸取前人的经验智慧。第三,寻求爱情是为了追求幸福,有尊严地活着,让自己和家人过上美好的生活。最后,熟读并背诵全文。 中学语文经典作品的教学,在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精神成长中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经典作品教学,究竟教什么、怎样教,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系统研究的课题。在这方面,英美母语课程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例如,英国语文课程规定“人人必读莎士比亚”,莎士比亚被奉为“英国文化的一面旗帜”,多年来,英国语文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教学与评价,已经建立起一套教学模式与评价规范,从小学开始,直至高中毕业及大学预科考试都与莎士比亚作品结下不解之缘。美国语文教育也十分重视传承民族文化,培养年轻一代的传统文学和文化思想情感。例如,美国高中11~12年级都开设《美国文学》课程,教材按照时间顺序编排为七个单元,单元主题依次为起源和境遇、从殖民地到主权国家、个人主义精神、冲突与扩张、美国的变化、现代化时代、国外战争和国内冲突。借助文学教育,使得美国精神与文化传统深入学生的内心,从而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烙上深刻的民族印记。 ![]() 王爱娣与学生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