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于小江
中学语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对初、高中的语文教学有着不同的要求,如文言文阅读,由初中的“理解基本内容”到高中的“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课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再如作文,由初中的“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到高中的“作文观点要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材,合理安排结构。通过写作实践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分析和综合等基本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可以说,高中的教学要求在初中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但是,初中和高中的语文教师对自己执教学段的语文课程标准一般都比较了解,但对另一学段的课程标准就有些忽略了。因此,在语文教学的初、高中的衔接上往往会出现盲点,甚至会出现互相埋怨的现象。本工作坊将这个问题作为我们共同的研究课题,借助我坊成员初、高中骨干教师集中的特点,通过专题研讨等形式,探讨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点,并对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策略进行研究,尽量使语文教学走出初、高中脱节的误区。
就初、高中语文教学如何衔接的问题,本工作坊自2011年10月成立以来,共举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研讨,探讨初、高中作文教学如何衔接,初、高中的语法教学如何衔接,初、高中的文言文教学如何衔接等问题。每次研讨,都采取初、高中各展示一节课例,让大家从中看到,在语法、文言文、作文等教学方面,初、高中阶段在教学规律方面保持了相对的一致性,但在教学目标、教学容量、教学方法上还存在较大的差异,我们可通过哪些途径缩小这些差距,使初高中语文教学能够互相弥补,共同构建语文学习的大系统。
首先是作文教学中的记叙文写作,初中生记叙文写作存在以下问题:1.内容简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2.写作思路不够清晰,逻辑不够严密。3.写作过程欠科学。4.缺乏修改习惯,修改能力较差。高一新生的记叙文写作也存在不足,表现在:1.写人记叙文和叙事记叙文不分。2.典型材料和非典型材料不分。3.概括叙述太多,细致描写太少。因此,在作文教学衔接方向要注意:1.教师要调动学生练习写作的积极性。2.引导学生学会讲故事,关注细节。3.引导学生接触现实生活,扩大作文的容量,增强议论能力。4.弄清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的基本要素与要求。5.注重学生写作速度训练,养成修改习惯。
语法教学在初、高中差异较大,首要的问题是,现在的初中教材对语法教学的要求提得不够具体,而且一再强调对语法知识不做考试要求,要“淡化语法”,许多初中老师上语法课较随意。到了高中后,文言文的篇目增加了,要求掌握词类活用、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特殊句式,现代文语句也变得更长更复杂了,这就对学生的语法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面临复杂、容易混淆的语法知识无所适从。其次是怎样上的问题,高一的老师们经常听到刚上完语法课的学生说:“就像在听天书。”工作坊成员黄敏老师认为,课标要求“淡化语法”,不是说“不教”,应该是“随文而教”,进行阅读教学时,把语法的知识融入其中,让学生对语法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而教高中的老师认为,对语法知识的学习,不管是从功利的角度来讲,还是从学生长期发展的角度来讲,都是必要的。初中在讲授语法时可以简单一点,但是不能缺少相对集中和完整的语法知识的讲授及练习,高中应该讲得更深入更透彻一些。
文言文教什么?选入课本的文言作品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精品,这些作品不仅是中国古代文人在语言、写作技巧和布局谋篇方面给后人留下的典范,也是彰显文人个性、思想的典范,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集成。那些经典的文言作品中,有古代先贤对“修身”的认识,有对“治国”的看法,有对世间万物的细微体察,有对世间亲情爱情等感情的抒发。这些东西穿越过千年时空,于我们现在的人、事、物有何联系,有何启发,是我们要重点考虑的。而我们在教高中文言文时,常把关注的目光更多地放在了为学生讲解宾语前置等文言文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翻译技巧等内容上,把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忽略了对文章内涵的深入挖掘,那是舍本逐末。
初、高中语文教学既然在一个系统中,有其共性,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性质,教学时不可厚此薄彼。但是,作为适应不同年龄学生学习的需要,初、高中语文教学又有着自己的个性,即知识存在循序渐进的特点,需要不断地夯实基础,才能逐渐完善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体系,为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可持续发展作好铺垫。因此,初、高中语文教学既肩负着各自的教学任务,也应该为后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做好相应的衔接。
初高中语法教学的衔接
桂林市灵川县灵川中学 唐 敏
按理说,在相同理念指导下的初、高中语文教学应该不存在衔接问题,但问题却客观存在,尤其是语法教学,衔接问题尤其突出。原因主要有:一是初中语文语法教学要求淡化语法。尽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要求“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并在附录中安排了“词的分类”“单句的成分”等语法学习点。但是,由于近年的中考语文试卷基本没有直接或间接出现考核语法的题目,面对紧张的教学与功利的考试,语法知识淡出了初中语文教学;二是高中对现代汉语语法、文言词法、文言句法要求较高。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现代文)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另外,新课标必修《语文》教材共有五本,课文80篇,其中古诗文有32篇,占40%,教学难度较大。
由于初中语法教学淡化,初、高中语文语法知识教学缺乏有机衔接,学生升入高中后难以融入高中语文学习,直接影响了高中语文教学。具体表现在:1.文言文学习不能做到举一反三。高中文言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和积累文言文中词语(实词和虚词)含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特殊句式等。但如果现代汉语基本语法不掌握,这些问题就无从下手,文言文学习就有很大困难。例如,学生弄不懂词的词性、句子成分,就弄不明白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现象,无法掌握规律,只能死记硬背,这样一来,就把生动的文言文学得枯燥无味,学生觉得很辛苦。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在文言文中很普遍,学生如果明白“动词前的名词如果在句中不能做主语那它就活用为状语”的规律,就能做到举一反三了,在遇到“翼蔽沛公”“夜驰军中”这类句子时,就能很快判断出“翼”“夜”活用为状语,就能灵活运用词性的规律解决文言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如果碰到陌生而又不理解的古文,也可以根据语法来猜测含义,不失为一种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所以掌握必备的语法知识,对学生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很有帮助。2.不能快速、准确地辨析句子有无语病。尽管初中阶段也涉及对句子语病的辨析,但出现的例句一般比较简短,句子结构简单,学生靠语感能够辨析。初中老师只需告诉学生怎么改,很少说为什么这样改。进入高中后,此类练习的例句一下子复杂了许多,学生仅仅靠语感来判断,其准确性就会大打折扣。语病题一直是高考必考题,这些例句错得极其隐蔽,有的句子结构还异常复杂,靠语感判断很难发现问题,这也是导致语病题得分率一直比较低的原因。划分主干找病因是病句修改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果学生因为不懂语法知识,在平时的讲话与作文中也丝毫不注意语法规范,那就很难找到语病,更谈不上修改了。3.不能准确理解长句。高中阶段供学生阅读的文章有的句子比较复杂,要准确理解这类句子的意思,首先必须弄清它的主干,也就是句子的主谓宾,否则由于对句子成分的不理解,往往曲解句子的意思,导致不能准确地把握复句的表意重点,不能灵活变换长短句等。
语文教学绝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语法知识的缺乏影响的是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影响学生的持续发展。那么,如何做好初、高中语法教学的衔接呢?
一、更新观念,主动出击
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真正从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设计教学。初中语文教学要有前瞻性,教师要主动了解高中语文的要求,自觉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构建与高中语文衔接的知识体系,不能急功近利,使教学仅仅围绕中考进行。高中语文教师更要主动了解初中语文在教什么、怎么教,针对学生出现的知识断层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补充。
二、把握原则,逐步渗透
由于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淡化语法教学,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法衔接方面花费太多心思不太现实。那么,高中语文教师就应责无旁贷地担起语法衔接的重任,并掌握以下三个原则:1.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进入高中后,教师应由浅入深地安排语法教学内容,不能一股脑儿地倒给学生,可以这样安排:高一上学期段考前学习词性,段考后学习短语;高一下学期段考前学习单句结构,段考后学习复句类型。这样安排看似紧张,其实教师只要在教学时结合课文再进行有意识地强化,学生就容易理解了。比如,课文的解题就是强化语法的好机会,借“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标题可以复习词性、短语的知识,还可以强化主谓短语在完整表意方面的作用。再如,提问学生“荷塘月色”这个标题是一个什么短语,在学生回答时教师可顺势引导“荷塘月色”属于哪类短语,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后回答。2.针对性原则。高中语文教学任务繁重,在语法教学上多花时间无疑喧宾夺主。如何做到少时高效?关键在于加强针对性。教师首先要梳理清楚高中知识的脉络,弄清各板块所对应的语法知识,然后在循序渐进的基础上突出教学重点。比如,教学词性时,要把介词作为教学重点,因为高中语文基础训练点很多跟介词、介宾短语对应。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教师首先要选定与介词有关的课前作业,如修改病句、文言文翻译等,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介词在高中阶段学习的重要性;其次,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凸显介词的特性,如整体性、呼应性等,学生掌握这些特性可以解决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3.兴趣性原则。语法知识的学习比较枯燥,因此,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精心设计教学,增强趣味性。比如,在初中教学短语时,可以让学生就某一类短语进行举例比赛,加强对短语的理解。在学法上,教师要加强指导,作业设计要多考虑给学生成就感。在进行现代汉语语法、文言虚词、词性活用与文言句式等内容的衔接教学时,应尽量选取初中课本里出现的内容作为讲授的例子和练习材料,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用学生熟悉的材料,能给学生一种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初、高中教师相互沟通,加强合作
初、高中阶段,如能在一个校园内,沟通不成问题。然而,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初、高中不在一个区域,对于教研活动开展不太正常的地区,初、高中语文教师可以说是老死不相往来,各自闭门造车,这种状况对教学衔接工作极为不利。如果教育主管部门能多开展教研活动,促进初、高中语文教师间的交流,加强合作,教学衔接工作就迎刃而解了。语法知识虽然只是语文学习体系中一个微小的成分,但却很重要。初中语文教学如果重视了基本语法教学,高中老师再加以巩固提高,就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快速适应高中语文学习,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较好的跨越,也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唐敏老师在上课
工作坊成员在听老师上语法课
据课标重学情,讲协调重发展
——从初、高中作文教学看衔接
桂林市清风实验学校 周 平
初、高中作文教学就文道而言,并无二致;从努力的目标来看,二者既有相关性又有层递性、有序性。初、高中教师只有将两个学段关于写作的课程标准细细研读,才能找准各自努力的方向,掌握学段要求,落实写作指导,使作文教学在初、高中的顺利衔接中实现语文教学的和谐发展。
以记叙文为例,语文课标要求初中阶段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要求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高中阶段则要求“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做到有感而发;进一步提高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可以看出,高中作文教学是初中教学的继续和深入,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方面与初中存在明显差异。
由于初、高中语文教师往往没有仔细研读对方的课程标准,导致教学脱节、相互指责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工作坊的教研活动中,我们就初三、高一两节作文指导课进行了研讨,对初、高中作文教学也有了进一步认识。
初中作文训练,让学生写规范文是最基本的要求。工作坊坊员李艳平老师在初三作文复习的课上,以“古诗改写”为载体,要求学生规范文体,应该说是充分研读了课标和考试说明的。她借助诗歌《游子吟》,让学生找出诗中存在的记叙文六要素中的相关要素,并通过合理添加未出现的要素,将诗歌改写成一篇简短的记叙文。应该说教学目标非常明确,即再一次规范学生的文体意识,为今后学生写作文的技巧奠定基础。在此过程中,老师通过提示学生抓关键词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使诗歌字面未呈现的内容得以展现出来,这也是课标所倡导的。
工作坊成员李欣老师在上高一作文课时,侧重关注学生如何将自身的感动通过一定的策略转化为有力量的文字,进而引导学生将有感而发趋向具体生动。这个点的选择既考虑到了学生在从初三到高一的过渡衔接,也考虑了到高中课标的要求。李老师先通过预备活动,让学生观看一段抗击白血病的视频及一段文字,从中选择如何尝试用生动的描写把自己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作为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李老师尝试带着学生耐心细致地去看懂一个视频,通过复看、回忆,让学生抓住最让自己感动的细节进行深入地观察,并通过教学辅助手段让学生回忆以往所学文段中可以借助的写作手法,形成学生可借鉴使用的写作策略,用浓墨重彩的描写使其更形象、生动。最后,让同学们在三个学生代表所写的片段中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写作手法的不足,以及可以对应使用的写作手法,让不少同学茅塞顿开。火候正好之时,李老师让学生对自己所写的文段进行修改,要求根据自己的感动提取出文段的中心,并通过描写传达作者或人物的情感。
回看教学过程,李欣老师没有就学生初次的习作去指责初中教师的描写教学不到位,而是通过课标的研读,确认个性化的描写与有感而发是高中教师的教学内容与目标。基于此,李欣老师采取积极的态度引导学生对描写这一写作手法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思考,并积极开展练习,帮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
我们知道,学生的认知现状是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写作教学设计要注重过程指导,期间的教学目标和可操作的方法是关系到作文教学和学习质量的关键因素。两位教师均能从学情出发,根据课标和考试要求来确定自己的教学目标。李艳平老师针对当前学生的作文基本功比较欠缺,叙事不清,丢头落尾,详叙略叙把握不准的现象来设计教学;而李欣老师针对的是学生写作草率的原因是没想清楚、语感不强、思维能力欠佳的情况来设计教学。两位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现状,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的训练,而这恰恰体现了写作教学的总目标,但是两位老师的侧重点又各有不同,一个重文体的规范表达与合理大胆的想象训练;一个重个性化的感悟,重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对应了各自学段的作文教学要求。
由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我们可以看出,初、高中作文教学的衔接应该说是基于整体的通盘考虑,并且主要是由高学段向低学段进行调查、补救提升的一个过程。教师应该通过研读课标,判断学生现阶段语文学习水平,以此作为我们完成初、高中教学的衔接,并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依据。而初中教学则应该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注重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和规范,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各种表达方法,写作时做到文从字顺,避免高中教师在这一方面使用过多的精力,而忽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总体上来说,初、高中语文教师应各负其责,互通有无,循序渐进,才能使作文教学处于动态的良性运行状态,提升教学效益。
李欣在四中上作文课
李艳平在桂林市四中上作文课
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与传承传统文化精神
桂林十七中 张 驰
初、高中文言文的教学目标是有差异的。初中《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分析以上两条课标信息,可以看出,初中是“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要着重做好古诗文的积累,以求量变向质变的跨跃。而高中文言文教学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沿续和深入。尤其是在阅读能力要求方面,由初中的“理解基本内容”到高中的“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阅读能力要求明显增强,高中文言文教学更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思考,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
我们的工作坊就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组织了一次教学研讨活动,在课后的讨论中,笔者认为:文言文蕴涵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光是从文言文中考、高考的角度去解说,还远远不够。《语文课程标准》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第八条也写道:“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只有让学生喜欢文言文,意识到文言文中蕴涵的文化蕴味,并且能够自觉主动地进行阅读积累,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语感,提升水平,最终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精神。
但是,现实中的高中文言文教学是怎样的呢?由于高考的关系,教师多是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对于文言文有关的传统文化几乎没有涉及。教学文言文,学生笔记本上全是关于文言字、词、句的解释、翻译,教师还不断强调:解释、翻译必须准确、到位,才算完全正确。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到了一些与现代汉语相区别的文言文语法规则,至于其中的文学韵味和文化魅力,并未品味到。文言文的讲授离不开字词句等语法规则,但是,问题在于,许多语文教师将文言文教学单纯地理解为古代汉语教学,以大量的语法知识淹没了对文本人文内涵的理解。走出误区,挖掘文言文中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改变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淡漠感和厌恶感,已是势所必然。因此,在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中要保证有传承传统文化精神这条主线相承接。
初中文言文教学应尽力打破传统“串讲式”的教学方式,树立“文”“言”并重的教学理念。这样,就要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文言文教学中来,而不是一味地牢记文言知识,让学生在畅“言”的时也能通“文”,达成以“文”促“言”的效果,使学生在把握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视文言文所蕴涵的古代思想和传统文化。例如,要让学生从往哲先贤的著述中体味文化思想,并逐渐内化为人生观、价值观的有《论语十则》里曾子主张的“吾日三省吾身”,周敦颐的《爱莲说》以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自比等;接受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有诸葛亮《出师表》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在《岳阳楼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所以,初中将文言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的做法,也为高中文言文教学奠定基础。
如何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继续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两点:1.深挖文言文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因素,培养学生遵礼、好学、重义、诚信等美德。高中教学要比初中讲得更加深入些,扩展面更加宽些。因此,教师在对课文进行常规讲解后,可让学生对故事进行复述,并说说对人物、事件的认识和看法;或者疏通文章后让学生明确文章所传达的思想主张,所提倡的主体精神以及这种思想、精神在长期历史延伸中所铸就的民族性格特质。2.课内外阅读和积累。中华民族精神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核心,以凝聚民族、推动民族前进为特征。如有《触龙说赵太后》《五人墓碑记》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有《齐桓晋文之事》《庄暴见孟子》中的“民贵君轻、天下为公”的民本思想;有《荆轲刺秦王》“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以及兼容宽厚、世界大同的豁达胸怀,勤劳俭朴、实干力行、任重道远的民族风格,等等。因此,在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中,关键要做好民族传统文化的汲取。
张弛老师在教学文言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