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教育
学苑创造

当前位置: 首页>>理论>>教师工作坊

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效性的思考

时间:2015-11-26 11:44:43来源:本站
南宁市青秀区教育局教研室  黄贤群
 
        课改已经进行了十二年,很多教育思想及理念逐步被学校、领导、教师及家长认可,比如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多动手实践等。但是,因为时常被认定为实践活动中意外事故的绝对责任方,许多学校逐年减少了活动次数和活动内容,有些学校甚至一切活动全免,连学生最最向往的春、秋游活动也不能幸免。尽管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知道这是因噎废食,却又无奈,毕竟安全永远是学校第一位的工作。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近些年,一些学校在反思课改的过程中,慢慢放开了手脚,甚至开始尝试一些新的活动思路,努力去构建一种新型的、与社区高度整合的、上升到课程层面的校外主题实践活动模式,站在育人的高度,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力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融合。比如南宁市民主路小学的“5-0.5” 校外主题实践活动,就是一个颇有见地的活动,他们大胆压缩学科课程的教授时间,每周拿出半天或每两周拿出一个整天,有主题地开展学生的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安排了班主任为主要责任人,并辅以副主任、家长等作为领导、指导队伍,带领走向自然、走向社区、走向文化、走向科技……综观全国,像这样放开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已经呈现出增长的态势。无庸置疑,进步是显而易见的,但问题也是不能回避的,一系列新的问题随着实践的深入相继产生: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究竟要达成怎样的活动目标?如何评价?等等。这些触及课程本质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教育人的深思。笔者长期关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此谈一些个人的体会。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价值。”
     从性质上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从具体实施来说,它是一种经验性、实践性课程,要求由学生自主进行,但需要教师的切实指导。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课程特征。
通常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为四个板块,即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四个板块既不相互割裂也不相互对立,而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虽说综合性很强,但仍以注重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为显著特征。
     二、课程实施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很多学校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表面上已经与传统的春、秋游有所区别,不再是简单的放松,而是代之以有主题的活动,但具体操作模式依旧:先是每班或年级撰写活动计划及方案,指导老师事前布置观察或活动任务,然后是学生带好笔记本去活动,在活动中做好笔记、记录,回来后每人再写一篇游记或者观察作文。可以说,大多数老师和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关注的只是与课本内容有关的东西,而没有给课程留出更广的拓展与发散的空间。而各校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老师,通常也都是由班主任或语文老师担任,这些老师由于平时的工作任务已经很是繁重,本身就对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与实施的积极性不高,加上不能得到及时的专业引领,因而活动的效果总是差强人意。
     细究起来,各校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七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及时制订有关的激励政策,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真正有效的管理,如建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队伍、教师工作量计算标准及相应的激励政策等;二是学校没有健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执行情况的监督评价机制,综合实践活动课被挤占的现象在各校普遍存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都不够重视;三是各地教研部门中极少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专职教研员,因此全国上下普遍欠缺对该项课程深入、扎实的研究,也因此不能对学校、教师形成有效的专业引领,致使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专业成长的速度十分缓慢;四是多数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活动类型等缺乏整体规划设计,学科化严重,导致学生活动的主题及活动类型等单一而教条,让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广泛接触社会生活实际的目标难以达成;五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在配备与安排上都不合理,基本没有专职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因而缺乏对活动课程的整体研究、协同教学的氛围;六是许多指导教师缺乏专业的系统培训,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把握不准,缺乏研究及思考意识,基本是凭个人经验与直觉进行处理,导致活动实施过程盲目而随意,课程目标出现偏差;七是很多指导教师对目前我国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方面的研究成果、研究动态以及发展现状等信息缺乏基本的了解,在操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简单地包办代替学生活动的情况,不能突出学生活动主体、体验主体的作用。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改进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开发、设计的课程,要求从小学至高中均有设置与设计,而且是“必修”课程,所以课程的开展是必须要坚持的。但凡课程,而且是从小学到高中一直要开设的课程,其必须自成体系,必须在每个年段都要设定好适合本年段特点的课程目标及相应的课程管理条例,评价体系的建立及活动效度的评估也要跟上。总之,必须逐步完善这些相关内容,才有利于课程的长期发展。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将综合实践活动列入校本课程,交由学校予以开发与实施,要求学校:针对学生和学校实际,来开发具体的活动内容,针对具体的活动内容来预设活动目标、方式方法、基本流程,并实施针对性的评价等;同时要求学校在校本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发展。
任务交给学校,学校负责设计及落实实效?从何着手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实践和探索:
     1.建立及完善课程制度,这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关键所在。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制度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以文件形式出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规划、制度及方案;②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发展评价制度,把综合实践活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及中考升学综合素质评价的范畴;③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制度,规范、监督教师的指导行为;④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评价制度,使之与教师的职称评定、工作量计算、评优评先等相关联;⑤建立学校、社会(社区、场馆)两位一体互通协调制度。
      2.营造师生共同践行课程的氛围,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前提。
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态与学习空间,学生是这个空间里的主导者,学生具有整个活动绝对的支配权和主导权,能够以自我和团队为中心,推动活动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谋求独立完成整个活动,而不仅仅是听取指导或者听凭教师全面安排;我们所说的教师的“指导”作用,应体现在教师“帮助学生完善”其自主选择意识和能力方面,而不是“代替”学生选择。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角色要转变,要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并以此引导学生及家长提高认识,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指导学生去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进而使学生逐渐形成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认真做好方案及操作设计,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小学科学课程一样,非常强调学生对活动过程的亲历、体验和感悟。对任何年龄段的学生而言,综合实践活动都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非随意拼凑的若干主题的混合,需要遵循某些内在的逻辑联系。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要围绕“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三条线索进行,它的开发与实施应以学生为核心,努力实现三种关系的均衡与整合,最终目标是学生个性健全的发展。
     操作设计及实施方案的制定很重要,让学生在心中有个明确的可操作的实施步骤及过程,便于学生自主开展活动。操作设计包括各年段的活动目标的确定及主题内容的选择。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主体,学校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特色开发,具体设定1-6年级各年段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这里所说的目标设定,指的是大方向、大范围。在同年段相同的目标、相同的实践内容中,学生都可以以个体或小组合作的形式,选定自己研究的具体内容及方式。学生所选的主题,只要符合学生自己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及能力水平,能充分地利用本地(本校)资源,参与兴趣高,有利于其个性特长的发挥,就是好的主题。
     学校在指导学生选择主题的过程中,要体现“小而实”,做到以下五点。第一是“五忌”:一忌“主题太大”,二忌“脱离实际”,三忌“没有兴趣”,四忌“学科延伸”,五忌“综合度低”。第二是指导分组及小组活动的有效方式,包括选派小组长、做好角色分工、适当提供材料、适当引导学生寻找活动资源的渠道等。第三是指导学生选择活动和方式,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收集、整理、辩论、劳动实践等。第四是帮助学生完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的实施方式,包括地点、交通、费用、意外应急预案等。第五是为学生创造表达的机会和平台,帮助学生对活动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交流及选择呈现方式等;指导学生选择成果呈现方式要鼓励多样化及方式得当,如小制作、小论文、物品使用说明书、创新观点交流会、手抄报、研讨沙龙、辩论会、实验操作、绘画作品、表演等,同时强化学生情感的体悟及表述,可以引导学生建立发展报告册或体验记录卡,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使之善于思考,为终身发展打基础。
      4.完善多元、激励性的科学评价,这是综合实践活动持续开展的保障。
      首先是制定促进教师发展的多元评价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任课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这是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前提。多元评价要求做到以下几点:把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结合起来,侧重质性评价;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侧重过程性评价;以评价促课程,引导教师及时发现和解决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其次是完善学生活动的评价体系,重点放在对学生活动的过程性评价上。我们认为,过程和体验比结果重要,方式应尽量多样,做到师生、生生、家校的有机结合,努力促进学生自我的成长。
      5.强化师资培训,形式要多样。
     学校领导要创造机会和平台给任课教师更多的知识与业务“大餐”,让他们通过自我学习、同伴互助、专家引领、反思实践、观摩交流等多种培训方式,实现专业化成长;要特别重视“整合各科教师资源”,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和力量,培养一批综合素质较高、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较强的动手能力的骨干教师,并积极发挥他们的带头和示范作用。
     五、学校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1.如何因地制宜,合理挖掘当地的教育资源?
     实践活动的开展要立足本班、本校、本地实际,合理选择目标和内容,不能事事统一;要利用多种方式开发当地资源优势,为学生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
     2.“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这指定的四个领域内容如何有效融合?
     虽然《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提示了这四个活动领域,却并不意味着这就是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全部,而且它们在逻辑上也不是并列、相互割裂的关系。“研究性学习”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渗透到很多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中,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探究的重要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很多领域,包括班团队活动、科技节、艺术节、人际交往活动、心理健康领域等。
     3.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三线索之一“学生与自我的关系”,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各校还很少涉猎,如何具体实施?
     4.在引导评价的过程中,如何强化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综合素质评价?
     在引导学生进行活动成果评价时,要突出对“过程”的评价,注意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5.如何建立和完善学生的外出安全保障机制?
     尽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活动层面依然有不少的问题要解决,在课程层面依然有许多内容有待明确和完善,但毕竟已经有了可喜的变化,它的发展空间无限广大。

(校外主题实践活动)

 
       
      编者按:作为广西第一批特级教师工作坊中的坊主之一,黄贤群带领着她坊中的14名成员,近年来致力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并以“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立项南宁市“十二五”规划B类课题。她们以课题为抓手,以理论学习、课堂实践、课题研究为手段,通过专家的专业引领及同伴的交流互助,扎实有效地开展行动研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不仅使团队成员的教育教学及教育科研能力不断提高,更将特级教师的教学智慧广泛辐射到了一线的教学前沿。科学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有许多相似之处;将综合实践活动上升到课程层面,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为此,本刊特约黄贤群老师就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进行调研,以期对一线的活动课程有所启迪。
 
------分隔线----------------------------